APP下载

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化途径

2011-01-01何丽君

理论探索 2011年1期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化是关键。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化途径是:不断增强和满足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内在需要,不断增强和满足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体认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固化水平,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中元认知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1-0052-03
  
  领导干部的党性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不纯。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诱惑的考验,腐化堕落,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到党群关系,影响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加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水平,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要提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是关键。
  内化(internalization)一词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提出,它指的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心理学将内化定义为个人将社会的价值或实践标准认可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内化就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指的是领导干部经过一定方式的学习和实践,将党性纳入自身的观念系统,党性成为支配和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关键环节。如果领导干部个体没有认识到党性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迫于外在的社会舆论去遵守党性规范,党性被视为教条、抽象的原则,领导干部个体就难以表现出合乎党性要求的党性行为。如果领导干部个体认识到党性的价值和意义,依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领悟党性,党性内化为其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领导干部个体就能自觉、自愿地遵循党性要求。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党性教育依赖于领导干部自身的认知图式起作用,进而实现党性要求和领导干部主体意识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领导干部对党性的简单搬移或机械复制,而是依据认知图式对党性教育进行反思、过滤和整合。具体而言,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包括需要、体验、体认、同化和元认知五个途径。
  
  一、不断增强和满足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内在需要
  
  需要的涵义有两层:一是应该有的或必须有的,一是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前者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说:“人需要饮食”:后者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态度,如“我需要一点冷饮”。虽然需要的这两层含义有所不同,但两者不可分割的共同本质是,需要表达着因客体对主体具有某种意义或效用而使主体对客体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需要指的是,领导干部基于对党性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分享十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之上,而产生遵守党性原则的心理倾向。
  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需要是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原动力,也是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不断深化的持续动力。只有领导干部个体有着党性教育内化的需求,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才会内化。一方面,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党性内化需要,会孕育良好的党性;而不正确的、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则会阻碍良好党性的形成。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党性内化需要强烈,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自觉性就高,积极性就大,内化的进度就快,程度就深。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需要较弱,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自觉性就低,积极性就小,内化的进度就慢,程度就浅。因此,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要尊重和理解、关注和激活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内在需要。一方面,党性教育要贴近领导干部的需要,抓住领导干部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使党性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适应和满足领导干部正确和合理的需要,引发领导干部的内化兴趣。另一方面,党性教育要在把握领导干部需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领导干部党性内化的需要,使社会要求尽可能地转化为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需要的层次性和自觉性。
  
  二、不断增强和满足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是“自我”的,是直接实践的反思性心理过程,具有直接感受性、个体独特性和不可言传性。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尝”了才能有个体独特的真切体验。
  体验对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而言至关重要。在深刻、积极的党性体验中,领导干部以“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和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领导干部经历过的党性情感体验,不会因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在以后类似情景的刺激下,会更深刻而牢固地重新再现当初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的重复再现,领导干部个体获得了党性体验的情感积累,外在的党性要求一旦进入个体“我”的潜意识,就会坚定而持久,显现出坚如磐石的力量。毛泽东在谈到民主革命时期人们革命意志的坚定性时,曾这样说,“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就是因为工人有着直接身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深刻生活体验。因此,要促进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必须要深入领导干部的生活世界,捕捉领导干部的困惑,激活领导干部的情感体验。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将领导干部置身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环境之中,用图画、音乐、语言、电影电视等多样的手段创设符合领导干部已有经验的党性教育体验氛围,触及领导干部个体的感官和心灵,强化领导干部个体的党性体验,感悟体验情境中的情与理,理解党性的内在真谛。一旦领导干部个体通过情感体验认同了党性的必要性,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党性。此时,党性不再是迫不得已的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种体现自我满足的过程;个体的行为也不再为各种情境因素所左右,而成为领导干部个体稳定的倾向性反映。
  
  三、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体认度
  
  “体认”是体验的某种选择性结果,是对这种结果的心理认同。与体验相比,体认是消化理解而后达于内化的过程,是意识和认识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形成深层次意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表现之一就是要经过体认,才能选择接受外来的信息。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的领导干部,他对党性教育进行主动体认,或同化,或排斥,或顺应。在现实生活中,每位领导干部都自觉不自觉地对生活中的党性现象有所体悟,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个性和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对党性的价值判断也就不尽相同,由此导致领导干部对党性的反思、过滤与整合也各有不同。当党性教育与领导干部已有的认知结构指向一致时,党性教育就会被建构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引起认知图式量的变化(同化);而当党性教育与领导干部已有的认知结构指向不一致时,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引起领导干部认知图式的抵制,强化原来的认知结构(排斥),二是领导干部打破原有的认知图式,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适应党性的要求(顺应)。因此,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要尊重领导干部体认的特点,尊重领导干部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果领导干部个体知识结构中经验层面的知识占主导地位,党性教育内容就更偏情感化和经验化;如果领导干部个体知识结构中理论化、系统化知识占主导地位,党性教育内容就要更理性化和哲理化。只有尊重领导干部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党性教育和领导干部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寻求一个关联点,修正领导干部已有的认知图式,促进党性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已有的认知图式,才能促进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良好内化。
  
  四、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固化水亚
  
  人的思想认识时常出现反复,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过程同样如此,也是一个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需要不断加以同化。班杜拉(A.Bandura)曾指出:人类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个体在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学习过程中,可以不直接做出反应,也不必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只需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而进行学习,从而“使人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这就是“替代性强化”。领导干部每天都在观察身边人群的行为模式,当他发现别人的党性行为获得正强化(如奖赏)时,自己就会增加党性行为;当他发现别人的党性行为获得负强化(如惩罚)时,自己就会减少或消除某种党性行为;当他发现别人做出某种违背党性的行为,没有得到惩罚却得到酬赏时,就会增加自己今后做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当然,领导干部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并固化这种通过观察习得的党性。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正强化(如奖赏)的党性被保留下来,并作为以后的党性行为标准;而那些不断获得负强化(如惩罚)的党性则被排除出主体意识之外。在反复多次的践行过程中,领导干部对习得的党性进行检验和修正,使之最终融入于领导干部的主体意识中,固化于领导干部的个性品质中,转化为领导干部的行为习惯。可见,对党性的强化影响着领导干部个体党性教育内化的方向、广度和深度,进而影响着领导干部个体的党性养成,领导群体的党风养成。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设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以形成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良性磁场。
  
  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中元认知的调节作用
  
  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元认知是领导干部个体对自己党性教育内化过程的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它包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元认知的使用,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之,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元认知能力,即使一般认知能力不高,也能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得很好。同样,在党性教育内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元认知的参与,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水平也会降低。
  具体而言,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元认知通过两种基本过程得以实现,即监测和控制:前者指领导干部个体获知内化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后者指领导干部个体对内化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例如,自我检查是一种监测过程,通过自我检查,领导干部个体可知道自己的内化过程有没有偏差;而对偏差的矫正则是一种控制过程,它能够使内化活动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在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元认知活动中,监测和控制彼此依存、互为因果,监测得来的信息指导控制过程,而控制的后果又通过监测过程被领导干部个体所获知,并为下一次控制过程提供信息。在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元认知的调节作用,鼓励领导干部不断反省同化与顺应的加工活动,及时优化同化与顺应的加工过程,以提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效果。
  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下动态、渐次发展的过程,只有深入分析领导干部党性教育需要、体验、体认、固化和元认知的内在规律,才能探索促进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内化的实践模式,提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君如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陈登才,张文正,卢先福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