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思维对于现代科技的价值
2011-01-01漆捷
理论探索 2011年1期
[摘要]意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和心理现象,是基于个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属于自身的理解,属于个人感知到的知识,具有个体性、瞬间性与长期性、现实性等基本属性。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活动两种语境中,属于个体经验产生的感知、自我感受和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意会思维的价值。
[关键词]意会思维,现代科学技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1-0046-03
意会(Tacit)一直是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话题。时至今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意会思维及其实践价值的讨论,已成为西方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领域再度兴起的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意会思维在科学研究、技术活动中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它将如何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值得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
一、意会的哲学内涵与本质属性
意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心理现象,是基于个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属于自身的理解,属于个人感知到的知识。这种知识以“内存”的方式寓居于身体。意会往往与个体身心对于外部事物的敏感性、容纳性有关,它包含个体采用非常规逻辑判断而直接获得的感知,带有强烈的主观认知色彩,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之一,包括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活动等在内,都程度不同地活跃着意会的“身影”。
在现代西方认识论中,波兰尼(M.Polanyi)是明确提出并专门讨论意会及其应用的第一人。他认为,心灵的纯意会作用是一领会过程。就意会而言,人对外界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对象的刺激,更依赖于自身感觉,依赖于感受体的内部状态,即“感情只向感情说话,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这表明,一方面,如果意会者不具备了解他人感情的意识,尽管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也不会对意会对象产生多么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如果意会对象本身超出普适的可理解范围,尽管创作者尽可能遵循所处时期的认知规范和认识能力进行创作,其结果也可能不会被他人深刻地意会和理解。
意会往往是个人意会事物时形成的各种心理状态的组合模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机制。这种机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而固定于认知个体的意识深层,以潜在的方式作用和制约认知个体对生活观察、感知的取向以及思维的方式,并逐渐形成认知积累。这其中既有个人的先天禀赋,也有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正是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致使对事物意会结果的千姿百态。因此,个体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其意会结果也不同。意会认识的形成既包括个人身体各部位对外部事物的感知,也包括自我思维的因素,意会是个体经由经验产生的、感性的自我感受和认知。这种感受和认知往往不能语义明确、合逻辑地被编码化。它寓居于意会者的潜意识。而寓居在身体的知识如何言说?思维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波兰尼才把意会获得的经验称为“个人知识”。
在认知个体意会的共性基础上,还存在属于个性的、有所差异的意会认知结果的上下波动。这对于强调逻辑分析和数理语言以求达到对事物精确化理解的逻辑实证主义是不可想象的。
在意会的过程中,不强调对对象的所有信息和细节的全面认知和完全把握,而强调对表现对象的精髓和内涵的正确认知。这种认知同样表现出认知主体的思维精确性和认知方向的明确性,这既体现在认知者整体地把握对象并将其确切表达的能力,也体现在不断接近、试图确切表达的认知过程中。同时,这一过程也表现为经历这一特定认知过程的认知者产生意会的有效性或相对准确性并随之而做出的经验性补偿。
综合以上对意会本质的分析,我们认为意会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属性:
从本体论而言,意会具有个体性。意会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实践中领会、直觉和体悟的,从逻辑上讲,意会先于言传而存在,言传根植于意会。意会是言说之初,意会使言说有了可以自我表达的前提和条件,同时,意会是言说之补,言说不能充分展示事物内涵时,意会可以补充无法尽言的内容,言说遗缺的信息,有时正是言无尽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言说”。它的容量超出言传知识。它是通过行动的过程而逐渐被演示出来,而不是通过清晰的表达叙述,对意会知识的掌握会促使新的言传知识出现。因此,“一切知识都来自意会知识或本身就是意会知识的形式”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意会一方面以行动为导向,另一方面又是引导行动做出自我判断、选择和决定的思维过程;个体的意会能力具有包括领悟、理解、审美、洞察、认知等在内的形而上的功能,使离析的、片断的、割裂的外部信息整合为一种整体。
从认识论而言,意会的瞬间性与长期性并存。意会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的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即所谓“一层窗户纸”,可以在一瞬间完成意会,并随着认识主体注意力的转移而建构或者消失。因此,它可能是附带因素共生、整合的觉察状态,也可能是经过长时间思考后的厚积薄发。意会的过程一般无需借助外力作用,自身不断地努力促使个人实现目标。
从价值论而言,意会具有现实性。意会往往出于个体的需要,意会的结果对于指导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塑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现实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个体意会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他人(即言意转化),能够促进人类知识系统的整体发展。克拉克(Burton R.clak)在其所著的《探究之地》一书中对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关系及其转化做过形象比喻:“如果把言传知识比作歌词,那么意会知识就可比作音乐,两者是不同的,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成为剧目。”
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展开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大多需要意会思维的辅助。换言之,科学研究、技术实践活动,竞技运动等以及日常人际交往等各种语境都体现了意会的价值。正是在意会的引导和帮助下,科学发现促进科学进步。下面我们结合科学研究与技术活动这两种语境简述意会思维的价值。
二、意会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意会认识以及意会思维这种完全属于认识主体自身的感觉与体会,只有在他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与表达出来。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意会思维是很多科学家亲身体会过的,爱因斯坦在谈及自己的思维体会时说:“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言、词汇似乎在我的思维过程中丝毫不起作用,作为思维组成成分的心理存在是某种符号和那些可以自发地生成并组合的较为清晰的表象。……搜索枯肠来寻找传统语言或其他符号只是第二阶段的事,也就是在上述联想活动完全建立起来并能自如地产生之后才开始。”“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认为,在科学发现和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整体上的直觉把握、意会认识是非常重要的,缺了这一环节,逻辑学什么也干不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成果都能够以最全面的文本“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波兰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科学中的言述内容在全世界数百所新型大学里成功地授受的时候,科学研究中不可言传的技艺却并未渗透到很多这样的大学中”。把前人宝贵的思想资源代代相传,以至科学的发展能够永远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下去,意会思维的价值非常突出。在科学认识过程中,意会知识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辅助的,语言的显现的、直接的明确表达和认知活动——这种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有效结合就成为传承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科学研究的首要前提。
科学研究中既包括具体的概念与公式等言传思维,也包括抽象的意会思维。意会同直觉、灵感、顿悟、想象密不可分,在很多情况下,后者是意会的具体运用形式;意会与这些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性质相似的同构性心理活动。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科学发现所具有的意会内涵,力争尽快察觉科学新发现的潜在价值,从而能站在已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另外,还要有意识地领悟和掌握提出科研问题的时机、科研工作的先后顺序安排、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如何判断研究结果优劣等等。
科学中的意会知识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就如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拉图尔,真正进入专业的科学共同体,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承担其中一部分科研任务,从中学习与交流对于研究对象的心得体会、研究方法,彼此取长补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些都是意会思维起作用的范畴。库恩指出:“只有实际的科学工作才能得到这种知识,学会研究规则并无多大帮助”。
一句话,科学研究的开展是言传思维和意会思维的共同产物,科学研究的过程离不开两种思维的交互作用,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体现了意会的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三、意会思维在技术活动中的价值
意会思维在技术活动中的运用极为普遍,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对意会知识从“技术”与“认知”两种维度进行了剖析。其中,技术维度又包含手艺和技巧,其中蕴含着熟练的师傅没法用语言说清楚、只能通过‘干中学’获得的“诀窍”。诀窍“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和特殊的固有惯例,因此难以在组织之间进行转移。”它是意会知识的同义词,通常不能被编码;认知维度则是包括图式、范式、信仰、想象、直觉、美感、灵感、思想、信念等主观认知以及对未来预见在内的“精神模式”。
淮南子把庄子的“道”理论融入其技术哲学观,他认为,技术知识的获得在于得“技道”。技中之道不可言传,但可以通过“用神专一“与”贵虚守静“两种方式捕捉技术诀窍。淮南子没有像前人停留于技能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层面,而是主张可以借助流传下来的技术知识,经过刻苦训练和实践练习而掌握前人的技能,从而使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技术活动中所蕴含的意会知识,一方面通过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书籍流传或师傅亲身相授,另一方面,技术中的意会知识更多地是通过间接方式表现,而这种知识通常是某项技术的精华与核心,也是言传知识的重要来源。斯温·由瑟特(SveinUlset)认为,“技术的传递不仅意味着公式和物质客体的传递,也是一种隐性知识或意识的传递,这只有在大量研究和测试后才看的出来,但它对新技术的修正和发展是必需的”。
技术层面的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是相对而言的。首先,技术的言传知识来源于意会的存在,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经过师徒、同行之间长期的行动交互和语言、思维方式的磨合,技术中所含的诀窍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言传的表达,并以语言、图表、数字甚至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言传和意会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专项技术本身就具备意会的特质。比如,同专业、同工种内部存在着专有的术语和行话,这些知识是对于外行人需要正确理解的过程才能获得的意会知识,而在技术共同体内部则是不需更多解释的言传知识,特定技术门类内部的频繁交流往往可以导致意会知识转化为言传知识的周期缩短,并易于理解。再次,言传知识的增加,同时意味着意会知识不断增加。而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会知识则是在既有的言传知识基础上才会出现。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意会思维的动态发展、意向表征决定着技术难题的解决方向,这也从技术发展史获得了很好的解释和证明。最后,企业的技术活动中言传和意会的转换是循环过程,野中郁次郎将这个转化过程表征为SECI模式,即:个人意会—集体意会、集体意会—集体言传、集体言传—个人言传、个人言传—个人意会。这也说明了意会在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
总之,意会思维在科学认识、技术活动和日常生活实践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只有善于将意会显性化为言传,充分关注既有成果及新成果中蕴含的新信息,从中发现潜藏价值,获得新启发、新观念,并且在更高的起点将其转换为可言传知识,才能站在这些新知识的基础上,在各自领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士英,洪晓楠,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0)
[2][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日]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日]野中郁次郎,胜见明,创新的本质[M],林忠鹏,谢群,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