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
2011-01-01邢海晶
理论探索 2011年1期
[摘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本质上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三维层面上两次飞跃的基本规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现“三维统一”的制约因素包括:感性认识维度上的“西化”挑战,理性认识维度上的非科学化误区,实践维度面临的诸多挑战。克服三个维度上存在的现实障碍,就要在感性认识维度,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在理性认识维度,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在实践维度,由自为向自觉升华。
[关键词]三维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1-0028-03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认同何种价值体系将决定中国未来走何种道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要赢得青年,就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因为“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鉴于此,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什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三维统一”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同样遵循这一认识论基本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三个维度上的两次飞跃才能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信仰,并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所在,也是其本质要求。
第一维。要认识客观真理,认识过程的第一维度——感性认识不可逾越。因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是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理论不仅是武器、工具,而且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只有首先感知它,才能化为自己的德行,才能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所以,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初始一维。
第二维。感性认识“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要解释世界,就要经过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第一次飞跃,而进入到“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的理性认识。第二维度理性认识的抽象不等于空洞,“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具体而言,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中形成整体上的理性认识。
第三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为止,那末还只是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归宿不在于像西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这里的“改变世界”,就是要实现在由第二维度理性认识向第三维度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要让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去体现其真理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换言之,大学生只有能够体验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实践的成功,“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真理)”,才能够为真理的魅力所折服,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才能实现精神信仰层面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遵循着认识过程三个维度两次飞跃的升华,既是其理论创新的全面体现,也是从实践层面推动其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现“三维统一”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遵循思维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j个维度两次飞跃的客观过程。在这一客观过程中,“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作为认识主体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并只是被消极的灌输,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根据社会存在的客观变化所作的这一选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的侵扰。
感性认识维度上的“西化”挑战。当今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西方敌对势力将中国的“颜色革命”寄希望于青年大学生,其中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妄图在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维度上就引导中国大学生走入歧途。对此,美国中情局直言不讳而且不遗余力,其对华的《十条诫令》明确提出: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以及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还“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等等。”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大学生“西化”的策略也正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推行其文化霸权;商业文化、影视文学、互联网、留学教育、各种奖项评选无孔不入,都成为其推行“西化”的载体。只要中西意识形态之争不休,则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大学生感性维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挑战就会存在。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加以认真防范。
理性认识维度上的非科学化误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存在于理性认识维度上的真理能够指导实践才是其科学化的体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但是现实中违背这一原则的理性认识维度上非科学化的误区却时时存在。不少大学生尤其是政治理论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是在学理层面专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向“深入”的诠释,而未注意到将其转化为指导生活实践的“浅出”真理,他们倾心于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从事单纯的理论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了书斋里的纯粹的思辨哲学。更有一些大学生从功利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装点自己的标签,热衷于用书斋式的话语宣讲。还有一些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面通俗化,实质上却简单化、庸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简单地解释为一些概念的叠加,其真理性、整体性受到损害。
实践维度上面临的诸多挑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但有一些大学生却在实践中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在广大大学生中广泛全面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三维统一”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虽然在三个维度上都存在现实障碍,但障碍的存在并不代表其不可跨越,而这种跨越依赖于对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路径的积极探索,这具体包括:
(一)感性认识维度: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感性认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第一维度,在大学生的价值信仰认同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西方敌对势力以经济科技优势为背景的价值认同挑战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并非束手无策;而最为根本的应对之策就是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
首先,发挥新兴媒体的宣传力。现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方式悄然变革,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为此,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就要遵循网络传播的特征与规律,抢占新兴媒介中的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飞信、QQ、校友录和各类论坛等新兴媒介,以爱国教育、荣辱观教育等为主题,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最大限度提升其在新兴媒介中的传播力。
其次,发扬先进典型的引导力。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这些来自于大学生当中的脱颖而出的先进典型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感性认识素材,因此,能够引起大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发挥历史资源的承载力。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厚重而悠久的价值信仰,能够将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凝聚成为这个民族所认同的社会核心价值。如五四运动纪念日、国庆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等都是承载重要历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些历史资源的承载力,让大学生在体悟历史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二)理性认识维度: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才能为大学生所认同。这就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势对比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并让他们明晰社会主义优越性背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支撑作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由事实检验走向理性认同。同时,使要在发动新兴媒体宣传力、发挥先进典型引导力、发掘历史资源承载力等感性认识教育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向理性升华,即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灵魂”把体系统一起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体系贯穿起来,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体系带动起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体系丰富起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
(三)实践维度:由自为向自觉升华。实践是升华的桥梁和中介。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内涵、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解;要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社会实践精品课程;通过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扶贫济困、政策宣传等活动,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坚定,共同理想得以实现,爱国激情得以释放,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社会品德得以践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行为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而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实践要常态化,坚持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统一,为实践自为向认同自觉的升华提供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9]马建军,周玉,四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