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

2011-01-01王贤斌

理论探索 2011年1期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关怀人的生活,最重视人的发展,最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而且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1-0022-03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关怀的是人的生活,最重视的是人的发展,最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解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生的实质就是“现实的人”通过“他们的活动”摄取“他们的生活条件”(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政治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在此处,“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活动”作为辩证统一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总体结构或“基本图式”。
  
  一、逻辑起点:人的需要
  
  从根本上讲,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根据现实的需要通过活动来展开人的对象性的关系,又根据发展了的需要通过活动来扩展和深化人的对象性的关系,这样就会形成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的世界,产生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的生活。
  人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存在,其需要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需要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需要的内容越丰富,也意味着人越来越趋向于全面、趋向于自由。恩格斯曾从哲学的高度,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是“人为了维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有获得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需要。包括吃饱穿暖,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有房子住,有工作做,生病能得到治疗,有必要的交通工具,适宜的生活环境,接受基础教育,为延续后代而生儿育女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旨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生活享受,但主要也是表现为物质形式,因为即便是精神生活享受,“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发展需要,是人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完美而产生的理性欲求的需要,包括人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发展需要最基本的是对于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在生存需要中是谋生的手段,在发展需要中则是发展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在自由劳动中发展其才智与创造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劳动称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劳动的物质结果,而是劳动的过程,是劳动过程中积极的精神体验。
  人的需要不仅是多层次的、无限的,而且人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也是多层次的、无限的。因为人是一个能动的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不断超越的本性。人正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创造出新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的满足,即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丰富,又为促进生产力和人的其他主体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也就构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内在永恒的动力。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展开,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使生活更有价值,使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全面发展。所以,关切人的需要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起点。
  
  二、贯穿主线:实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对人的考察没有落实到感性活动——实践中,而唯物主义实践精神的最大特点是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实践的视角关注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需求;并进而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以说,“全部社会生活”是马克思对民生观的一种表达,实践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主线。
  首先,实践决定着人的生存。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每天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人才实际地获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从而使人的生命得到维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时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因此,实践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人类的存在方式。
  其次,实践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为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力、社会交往形式和教育、文化等条件,这些只能通过实践的创造活动来获得。实践活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丰富和发展着人的生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另一方面,随着人的实践能力不断的提高、实践范围不断的扩大、实践深度不断的拓展,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能力也就越大。实践的这种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且还推动着具体的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进着人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实践决定着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理想之一就是追求人类的解放,解放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获得自由。当人们在实践中将自己在客观必然性规定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变成事实达到目的时,也就是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获得了实在的自由。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很少有完全被认识了的客观规律,也很少有已经完全认识了的客观规律,人们从必然中获得的总是相对的自由,只不过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的自由程度会越来越高,而人的活动服从盲目必然性的领域会越来越小。因此,“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实践是自由本质的一种确证性保证,实践决定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程度。
  
  三、逻辑终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的辩证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的生存问题即物质生活需要问题解决后,当人类以其本身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时,人类才进入了“自由王国”,即才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们设想未来的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在《资本论》中进而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对未来的人的一种期待,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其思想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这是指发展的广泛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后,尖锐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异化劳动创造的是一个金钱至上的世界,人只能是畸形片面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人的需要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关系精神层面,并将不断呈现出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二,人的能力的全丽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发挥和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物质生产能力和精神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将成为目的本身,这些个人能力的发展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所反映的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其二,人的发展是自由发展,这是指发展的自主性。人的自由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不会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而是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来拥有自己自主的个性并自由地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了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发展是个性的自由发展,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说到,取代资本主义“物的统治”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社会发展史上,人的个性的逐渐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逐渐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逐渐提高。只有到了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在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人们的个性才能实现自由发展。
  其三,人的发展是充分的发展,这是指发展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出,让“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并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自由王国里,人类社会此前所呈现的各种依赖关系将被冲破,个人特有的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整个社会将是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观是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科学性、价值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对人的生活境况的深切关注,并始终以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放在首位,坚决防止和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不良倾向,坚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努力发展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王贤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民生观的逻辑演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志尚入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