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转变

2011-01-01郭秀清

理论探索 2011年5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国家安全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安全的内容、主体及实现路径三方面。在安全内容上,由军事安全转变为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的综合安全;在安全主体上,由单一的国家安全转变为包括国家安全、国际安全及人的安全的复合安全;在安全的实现路径上,由同盟策略转变为以平等协商为特征的合作安全。
  〔关键词〕 国家安全,安全内容,安全主体,安全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5-0106-04
  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对安全的主观认识。它包括国家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的评估,对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的判断,对安全利益的认识,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确定安全目标,以及具体采取何种手段来维护安全。 〔1 〕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基础,而国家安全战略则是国家安全观的主要载体。一个国家的安全观不但对自身的安危至关重要,而且也会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尽管安全观是一个具有主观性的问题,但它一定要能体现和反映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并引领国家的安全战略和安全实践活动向着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国家安全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安全观才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国家安全观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与完善、日益自觉与理性的发展过程。而今新安全观不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而且为促进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安全内容:由军事安全转变为综合安全
  时代及其主题是确立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因素和前提,而国家利益和国家面临的主要威胁则是决定国家安全内容的重要变量。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不但面临的时代及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国家利益及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日益复杂多变,与此相适应,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内容逐渐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拓展到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由军事安全转变为综合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认为,“战争与革命”仍然是当时的时代主题,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新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军事和政治领域。因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捍卫新生的政权、保卫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成为国家安全的首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最为重要和最为有效的手段。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成功地维护了新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安全,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在这种军事安全观下,维护国家安全几乎被等同于确保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的内容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都比较集中和单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家在高度重视政治安全的同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能源问题、金融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许多新的问题也纳入国家安全的视野,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新安全观,也即综合安全观。综合安全观认为,国家安全问题除了以主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之外,还有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一系列的新安全问题。而且各安全要素之间、各安全领域之间、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只有高度关注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才能达致综合安全。
  中国国家安全观之所以发生如此重大变化,与时代特征的转换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变化和面临的新威胁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时代的转换意味着战争不再是国家面临的直接和经常性威胁。而在和平发展时代,国家之间竞争的重点由军事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较量中取得优势,必须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本国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确保经济安全。因此,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再是战争威胁,而是发展问题。发展不但关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乎社会主义制度的存亡。因此,从最终的“制度安全”这个战略高度出发,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安全的主要表现就是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怎样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怎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怎样才能在国际经济冲突中保证本国经济利益不受侵犯等。其核心就是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障。中国对于经济安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