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理论视阈下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2011-01-01蒋占峰张栋
理论探索 2011年5期
〔摘要〕 探索我国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应把社会质量理论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融合到实践中。从社会质量理论来看,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影响了社会质量的经济保障机能;价值观念共享机制的缺失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凝聚力;社会关系的系统性排斥制约了包容性文化的建构;文化主体的参与局限阻碍了其权能的实现。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应多途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综合配套的文化投入机制;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促进多元文化认同,建设包容性文化;强化农民的自主意识,实现文化主体的增能与赋权。
〔关键词〕 社会质量理论,农村,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5-0091-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然而,在长期“经济优先”思想的指导下,农村文化建设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不仅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不和谐,农村文化体系内部也存在不和谐因素。〔1 〕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的社会质量理论,为我们通过社会建设的途径来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展开相关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2 〕“社会质量”理论认为,社会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加以衡量:一是社会经济保障,即人们在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对各种资源和环境的占有状况,围绕其基本生活状态,实现最基本层次的生活需求。二是社会凝聚,即一个社会有机体在其运行过程中对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它以社会信任为基础,揭示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社会关系的本质,通过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等一系列指标的运行来反映。三是社会包容,即社会结构或组织被整合成的不同社会关系和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社会包容与社会排斥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它可以通过社会排斥的程度来反映出来。四是社会赋权,赋权的意义就是增能,增能就意味着扩大可供人们选择的范围,提高选择的机遇,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增能的自主意愿并得到相应的赋权,才有机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才有可能在建立一个高质量社会的过程中维护人的尊严。〔3 〕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影响了社会质量的经济保障性机能。任何制度、政策的推行与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质保障。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建设农村文化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而且我国在公共文化资源的投入与分配上还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8.5%,而城市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投入43个百分点〔1 〕。不仅如此,由于文化不可能像经济发展那样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导致基层政府还会把本来少之又少的文化投入挪作他用。
二是价值观念共享机制的缺失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整体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蕴藏着社会上各种群体、个体的信仰与观念,如同一种心灵契约,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核心,道德规范是基础,价值认同是关键 〔4 〕。当前农村中劳动主体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黄赌毒”等一系列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没有相应的制约和引导机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价值观念。文化发展没有确定的方向,就形不成向心力,就必然缺失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文化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的整合和团结难以实现。价值观念共享机制的缺失是造成目前农村文化不和谐的制度原因。
三是社会关系的系统性排斥制约了包容性文化的建构。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繁荣和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深入,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差异性、独立性明显增强,而农村本身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对“陌生人社会”的城市文化的进入,在两种几乎对立的社会关系下就会充斥着社会排斥的阴影,使农村文化的包容性受到制约。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空间也日渐饱和,农村城市化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农村城市化的过渡阶段,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在同一个平台下这些不同的文化不断碰撞,这也是不同文化交融最不稳定的时期。异己文化不断寻求自己的地位,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势必与尚未得到融合的异己文化相抗衡,由于没有相应的价值观平衡机制,不同文化难以得到相互的认同,势必影响文化的包容性重构。因此,社会关系的系统性排斥,是阻碍农村文化和谐的心理因素。
四是文化主体的参与局限阻碍了其权能的实现。农民和政府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两大主体,而农民的排斥和政府的缺位,是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作为参与文化建设主体的农民有文化的需求,但受制于长期遗留的小农思想,被动接受的态度制约着其树立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文化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施予,这就让文化的发展陷于被动。同时,政绩是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现实的需求,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使文化的发展成为一种空口号而无实质内涵,文化主体的参与局限性是影响农村文化和谐的根本性因素。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要求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为目标,促进不同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建立一个综合平衡的价值观共享机制,以文化和谐实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和谐。
一要多途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综合配套的文化投入机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业生产,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模式;减免农业税降低农民负担;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在充分发展农业,完善农民保障的基础上,建立综合配套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诸如建立乡村各级图书站、图书室,完善农民精神娱乐场所等等,但这些硬件设施并不能只成为摆设,基层政府应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变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动需求。以全国先进村华西村为例,华西村每年拿出企业20%的净利润用于促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先后建成了教育大楼、文化大楼、科技培训大楼和占地8000平方米的体育场〔5 〕。另一方面,硬件设施的投建必须适应农村和谐文化的需要而不能是作为追求政绩的手段,必须融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能让农民群众真正在各种设施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成为农村和谐文化的和谐元素。同时,政府应摒弃偏见,充分认识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深化投资改革,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的多元主体投资,合理安排相应的投入管理,使文化的投入能够真正收到实效,从而建立一个投资有保障、管理合理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要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一是突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共同信念。共同信念关乎人们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是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村民行为的重要内容,是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没有这一共同信念,就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个体之间各行其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秩序就难以保障。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应该把事实摆在群众眼前,用事实说话,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树立社会主义共同信念,认识到共同信念的重要性,进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二是完善价值观念共享机制。重建新时期和谐农村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首先,必须完善价值观念共享的教育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弥补当前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农村社会的缺失与错位,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其次,完善价值观念共享的宣传机制。只有将合理的价值观念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广泛传播才能得到认可与接受,要注意发现和宣传广大群众身边的道德楷模,用活生生的例子使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成为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 〔4 〕。建立健全农村建设的各种制度体系,包括村规民约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