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思想

2011-01-01孙迪亮

理论探索 2011年5期

  〔摘要〕 列宁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其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主要包括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建设思想,以维护农民民主权利为核心的农村政治建设思想,以及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关键词〕 列宁,苏俄,总体布局,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5-0024-04
  
  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性、严峻性,有着切身体认和独到见解,他科学阐释了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重温列宁关于农村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对于我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经济建设。由于“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1 〕 (P177 ),而苏俄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又很低,因此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业,而农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列宁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率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1921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一次农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一切政治问题就都集中到了一个方面,就是无论如何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定带来工业情况的改善,因而也会改善对农民经济的供应——日用品和生产工具、机器的供应,没有这些,工农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保障。”〔2 〕 (P284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列宁主张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第一,实行土地国有化。列宁认为,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主张土地国有化。“国有化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巨大的意义,既有巨大的物质意义,又有巨大的精神意义。物质意义就在于无论什么办法都不能象国有化那样彻底地扫除俄国的中世纪残余,那样彻底地革新在亚洲式制度中几乎腐烂了的农村,那样迅速推动农艺上的进步。用任何其他办法解决革命中的土地问题,都不能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提供那样有利的起点。” 〔3 〕 (P289 )当然,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并未立即实行土地国有化,而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了农民,这样做虽然有悖于列宁的初衷,但顺应了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列宁曾指出:“我们布尔什维克本来是反对土地社会化法令的。但我们还是签署了这个法令,因为我们不愿违背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对我们来说,大多数人的意志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叛变革命。” 〔4〕 (P174 )
  第二,以先进科技武装农业。“一战”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并被不断地应用于战争和工农业生产。列宁充分意识到科技的巨大力量,主张以先进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他要求:“把我国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 〔5 〕 (P141 )“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 〔4 〕 (P353-354 )列宁认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苏维埃政权已决定拨出10亿卢布,作为发展农业的专用基金。一切现有的和新成立的公社都将得到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帮助。” 〔4 〕 (P176 )二是注意发挥农艺师的作用。列宁认为,发展农业应重视利用农艺师,壮大农艺师的队伍,并认为“农艺师的数量同全体农民群众相比毕竟很少,他们的工作如果不同农业的实际任务结合起来,就不会富有成效。” 〔4 〕 (P284 )三是向农民供应新的农业机械。列宁曾多次亲自过问这项工作,提出“分配农业机械等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既要首先保证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全部土地的耕作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要对贫苦的劳动农民优先供应农业机械等;而总的目的应当是保证全国居民正常地得到足够的粮食。” 〔6 〕 (P222 )四是城市对农村的技术帮助。列宁认为城市是人民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 ,因此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能力、吸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使先进技术和文化渗透到农村地区,无疑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政策。在政策调整方面,列宁的最大创举在于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众所周知,苏俄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为应付战争,被迫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并得到了多数农民的理解和接受。但战争结束之后,俄共(布)企望通过延续战时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从而使农民因感到种粮无利可图而对种粮没有兴趣,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的全面停滞和倒退。为此,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及时地提出:“给小农许多刺激,推动他们来扩大经营,增加播种面积” 〔7 〕 (P65 )。如何“刺激”小农呢?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调整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于1921年春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政策调整的核心就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后来的事实表明,这种政策调整确实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四,改良农业生产要素。列宁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农具、种子、农田等生产要素的改良。1919年3月,他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中曾提出,党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如下工作:调整农民使用的土地,消除土地零散插花、窄长等现象,以便于耕种;帮助农民改良农田土壤;供给农民优良种子和人造肥料;改良农民的牲畜品种;推广农艺知识,给农民以农艺指导;由国营修路厂给农民修理农具;建立农具租赁站、实验站、示范田等。为贯彻列宁的这个思想,俄共(布)在党纲土地部分专门作出了类似规定,并号召全党努力落实。
  二、以维护农民民主权利为核心的农村政治建设
  列宁在探索农村政治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维护农民多方面的民主权利,包括参政权、选举权、罢免权、集会自由权、出版自由权、申诉权等。为了保障农民的这些权利,列宁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推举农民代表参加苏维埃。苏俄革命胜利的取得,是通过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暴动,然后迅速向周边城市和广大农村发展。正如列宁所说,是“在几个星期之内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建立了苏维埃国家”〔2 〕 (P252 )。虽然十月革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但苏维埃政权在农村缺少深厚的群众基础。鉴于此,必须努力争取农民对苏维埃的认同和支持。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需要有劳动群众的最广泛的支持。在整个这一段时期,我们对农村的全部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为了这一目的。” 〔8 〕 (P6-7 )在列宁看来,农民对农村苏维埃的参与程度及其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苏维埃的人民性和优越性的重要标准。他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就指出:“每个农民既能选派代表参加苏维埃,又可罢免他们,苏维埃的真正人民性就在这里。” 〔9 〕 (P107 )针对有人提出的普通农民能否参加国家管理的质疑,列宁指出:“我们相信,随着苏维埃政权一步步前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完全摆脱所谓普通工人和农民不能管理国家的这种资产阶级的旧偏见。” 〔9 〕 (P276 )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上的有关报告中明确要求:“在农村中,大量地使用新生力量,吸收中等水平甚至低于中等水平的工农参加苏维埃工作。在我们看来,没有他们的大量帮助,今后的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8 〕 (P131 )1919年11月,他又在有关决议中提到,农村苏维埃即使在刚成立、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应当保证劳动农民代表在这些机关里占多数,并且要保证贫苦农民代表能起决定作用。在列宁看来,只有重视吸收、选拔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参加苏维埃,才能了解农民的政治意愿,保障其政治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联合。
  
  第二,吸引农民参加法院的工作。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开展各项建设时,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指导。1919年3月,他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中提出:“法令,这是号召群众实际行动的指令。……即使这些法令有许多不合适的东西,有许多实现不了的东西,可是这些法令为实际行动提供了材料,而法令的作用在于使倾听苏维埃政权意见的那成百、成千、成百万人学会采取实际步骤。这是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际行动的尝试。” 〔9 〕 (P188 )为了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施行,向农民提供维护自身民主权利的法律武器,必须让农民知法、学法、守法、执法,而这可以通过吸引农民参加法院的工作来实现。列宁在《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法院正是吸引全体贫农参加国家管理的机关(因为司法工作也是国家管理的职能之一),法院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权力机关,法院是纪律教育的工具。” 〔6 〕 (P178 )
  第三,加强对农村政权机关的民主监督。十月革命后,由于俄国缺乏管理人才,在组建苏维埃国家机关时被迫任用了许多旧官吏与旧职员,从而导致沙皇时代的官僚主义作风不仅在国家机关复活,而且日益蔓延到农村的地方机关。事实上,农村政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程度比其他机关更严重、更恶劣,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用暴力手段强行抢夺农民的全部余粮及部分口粮,甚至还对一些拒不交粮的农民进行就地审判,并执行枪决;二是对上访农民进行打击报复;三是偏僻农村的地方机关领导人由于远离中央政权的监督而专横独断、贪污受贿,甚至有时在地方上胡作非为。为消除农村政权中的官僚主义恶习,真正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列宁主张把那些滥用职权的党员干部以及混入其中的旧官吏、旧职员清除出去,同时加强对农村政权的民主监督。1921年,他在《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中强调指出,最了解工农群众的地方机关,应当提拔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忠诚的、或在全村全乡享有极大威望的非党人员来参加监督或检查工作,并把人员名单上报给劳动国防委员会。在列宁看来,这项由农村苏维埃机关向劳动国防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既能通过地方的实践检验中央的指示,也能通过中央的领导监督地方的实践,从而有利于克服农村政权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
  三、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建设
  列宁十分重视苏俄的文化建设,认为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难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又认为“农村问题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9 〕 (P6 )据统计,在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成年居民中75%以上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农村识字的农民不满20%,识字的农村妇女只有7%。到1920年,俄国居民中仍有2/3以上的人是文盲,而这些文盲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农民文化素质太低,成为影响农村乃至全国建设大局的巨大障碍。鉴于此,列宁要求:“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应当使农民有可能用读写本领来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自己国家的状况。” 〔2 〕 (P196 )列宁在其“政治遗嘱”中,还把“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作为俄共(布)必须完成的两个划时代任务之一。列宁认为,应该围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核心任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此,必须采取如下三大措施:
  第一,发展农村初级教育。首先,发挥人民教师对农民的教育功能。列宁认为,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他们不仅能教书育人,还能改造和团结农民,“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 〔10 〕 (P358 )。对于到农村工作的教师,既要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神圣性和艰巨性。其次,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列宁多次强调,财政预算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 〔10 〕 (P357 )。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 〔10 〕 (P357 )针对当时教育人民委员会和职业教育总局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的问题,列宁强调要通过精简机构、节省财政开支的办法,加大对农民初级国民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他说:“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国家里,还有很多经费可以而且应当节省下来用以发展国民识字教育,办法就是把那些半贵族老爷式的玩意儿,那些在上述统计材料所表明的国民识字情况下可以不要、而且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构一律撤销。” 〔10 〕 (P358 )
  第二,向农村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料和文化设施。列宁认为在农村发展识字教育是必需的,但是仅教农民识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综合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为此,首先要向农民提供书籍、报纸等必要的文化资料。列宁曾要求合理地分配俄国现有的书刊,认为“报纸和书籍为苏维埃职员这一人数不多的阶层所占有,而工人和农民所得到的却非常少。必须彻底整顿这项工作。” 〔5 〕 (P326 )此外,列宁还主张在农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在1919年2月公布的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列宁提出在当时国民教育方面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建立图书馆、成人学校、人民大学、讲习所、电影院、艺术工作室等等)。” 〔9 〕 (P88 )在列宁的倡导下,苏俄建立了许多为农村免费提供报纸、书籍的图书馆网和阅览室网,以及大批的成人学校、广播函授大学、青年农民学校等,从而为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必要基础。
  第三,强化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列宁认为,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应该发挥城市的文化优势,帮助农村发展文化教育。他要求:“必须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 党的、工会的、个人的)。” 〔9 〕 (P359 )为了响应列宁的号召,城市的一些单位组织工人成立了许多旨在帮助农村的文化教育团体,定期到农村开展文化教育工作。这些团体把先进的文化思想传播到了农村,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列宁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指出“经常下农村的做法在这方面一定会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工作我们已经在进行,还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发展。” 〔9 〕 (P359 )在这些团体中,列宁特别重视发挥城市青年团的作用,号召城市青年联合起来到农村去扫除文盲,使我们这代青年中不再有文盲。此外,列宁还主张在城乡党支部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通过城市党支部帮助农村党支部去指导、带动农民取得文化教育上的进步。他曾提出:“能不能做到把所有的城市支部都‘分配’给各农村支部,使每一个‘分配’给相应的农村支部的工人支部经常注意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来满足自己的兄弟支部的各种文化需求呢?” 〔9 〕 (P360 )借助于上述做法,可以在城乡之间实现文化上的联盟和融合。当然,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联盟,与旧时代有着本质区别:“我国今天城乡的文化联系自然而然地、必须地具有另一种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给予农村的是那些在政治、经济、道德、身体等等方面对农村起坏影响的东西。而我们的城市自然而然地开始给予农村的,正是相反的东西。” 〔9 〕 (P360 )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王建军
   〔收稿日期〕 2011-07-19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08JDC002),负责人孙迪亮。
  〔作者简介〕 孙迪亮(1973-),男,山东蒙阴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