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的世界眼光
2011-01-01陶文昭
理论探索 2011年5期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体现十六大以来世界眼光最突出的地方,是中央政治局组织的关于国际问题的学习。放眼世界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认真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历史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清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规律性趋势,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大势。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既是立足国情的结果,也是放眼世界,将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深刻审视的结果。
〔关键词〕 胡锦涛,十六大,世界眼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5-0012-04
一、中央集体学习中的世界眼光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强调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十六大以来的文献中胡锦涛仅直接提到“世界眼光”之处,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200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200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2004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安全环境;2005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6月14日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2008年10月21日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强调国际眼光,是因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要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强调国际眼光,也是基于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要紧紧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个令人振奋而又十分艰巨的宏伟目标,一定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都有宽阔的世界眼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并发扬了这个传统。体现十六大以来世界眼光的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中央政治局组织的关于国际问题的学习。这包括以下主要专题:“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2003年1月28日),“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2003年3月28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2003年5月23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03年8月12日),“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2003年11月24日),“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安全环境”(2004年2月23日),“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农业发展”(2004年3月29日),“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2005年5月31日),“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2005年6月27日),“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5年9月30日),“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11月25日),“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2006年3月27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2006年5月26日),“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2006年8月29日),“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06年10月23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7年1月23日),“国外区域发展情况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2007年2月15日),“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2007年8月28日),“当代世界宗教和加强我国宗教工作”(2007年12月18日),“国外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和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2008年2月23日)等。
中央政治局的这些涉及国际问题的集体学习,一是密度大。自2003年以来,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的集体学习高达20余次,占全部集体学习的1/3。在有几个阶段是密集型的,比如十六大之后的第二、三、四、五、七、九、十、十一次集体学习,以及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次集体学习,几乎是连续或隔一次就学习国际问题。二是覆盖广。这些国际专题学习主要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诸如世界经济形势、世界就业发展趋势;但也广泛涉及其他方面,诸如世界新军事变革、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等。三是针对性强。从总体上讲,中央组织的关于国际问题的学习都是针对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掌握国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一些集体学习还有更直接的针对性,比如关于金融危机问题的学习,与国内重大政策筹划关联的学习。
世界眼光具体到人,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开展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在观察形势时要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充分利用国内有利条件和国际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各种突发事件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 〔1 〕 (P401-402 )。其次是社会各个阶层都要努力拓展国际眼光。广大企业家应“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 〕 (P192 )。广大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广大工人阶级要树立世界眼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改革开放共命运,始终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二、经验教训总结与机遇挑战中的世界眼光
放眼世界就是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认真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历史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清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规律性趋势,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大势。首先,借鉴国际经验。胡锦涛指出,“我们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全面观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发展的大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 〔1 〕 (P647-648 )。胡锦涛还具体论述了一些方面的借鉴,诸如在社会建设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