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1-01-01李高山
理论探索 2011年5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集中应对和化解我们党正在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具体来说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加强;二是党领导做大蛋糕的能力很强,领导分好蛋糕的能力有待考验;三是党走在时代前列做得很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加强:四是党组织和党员在重大关头紧急情况下作用发挥得很好,在平时情况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加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5-0005-03
袁纯清书记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500年来谁著史》,借用这个书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90年来党著史。9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挥毫写下光辉灿烂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是我们立党的根本和主心骨,一个是我们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两者统一于我们党不懈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进程。我们党还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凯歌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息息相关
我们党90年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是由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决定的。
(一)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经济、政治、文化曾经长时期走在世界前列。但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兴起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而清王朝此时对世界大势茫然不知,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斥为“奇技淫巧”,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使中华民族痛失了发展机遇。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民族屈辱、耻辱日甚一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谭嗣同悲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这些不同阶级领导的运动,都没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曲折悲壮的救亡图存斗争,要求“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1 〕 (P3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复兴宏伟大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引领民族复兴伟业。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的生命力和巨大威力就在于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并以此为理论工具,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复杂矛盾,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民族复兴重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最为光彩夺目。没有哪一种学说和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从根本上影响、决定和支配着中国人民的命运,并由此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人民寻求革命道路的巨大勇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独特思路、开辟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论气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广视野、驾驭国际局势的战略思维,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由此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怎么化?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征途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但是,并不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就万事大吉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还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及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能不能够、善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化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先要化的是“中国革命怎么革”,也就是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怎么化?不是惟马克思主义本本是从,不是惟共产国际指令是从,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还不了解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情况、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不了解必须依靠群众独立自主地找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正确路线和政策,而是脱离中国实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词句当作教条,盲目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决议和从国外来的指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与党内右和“左”的错误倾向斗争中,挣脱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束缚,探索和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路”两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以大量的独创性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最主要的贡献是,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人民在这个革命理论的指引下,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前进,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使自己真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目标,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
在革命时期,我们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要不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同样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上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也出现了严重错误和挫折。
发生这些错误和曲折,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楚,也没有经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苏联模式”去办事,背离了实事求是精神。这就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找到了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实质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时代课题,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们党以巨大的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轨道。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实践成果,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1 〕 (P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当今时代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文化多元、思想融会方兴未艾,如何从理论上认识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至关重要。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到建党10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危机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1 〕 (P9 )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集中应对和化解我们党正在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 〕 (P 10 )。具体来说,当前需要突出解决的有四个问题: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加强;二是党领导做大蛋糕的能力很强,领导分好蛋糕的能力有待考验;三是党走在时代前列做得很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加强;四是党组织和党员在重大关头紧急情况下作用发挥得很好,在平时情况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加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遇到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党就能有效应对一切风险考验,凯歌前行,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山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 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