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政治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思考
2011-01-01谢剑桥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高校政治课教师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神圣职责,以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高校政治课必须深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争取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教育者。
[关键词]政治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49 — 02
一、高校政治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主力军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独立富强文明和谐的新中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不堪设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实质就是向青年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准备。而这个宣传和培养的神圣而重大的使命毫无疑问就主要落在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肩上。
目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总体来说是合格的,能胜任党交给的教育任务,但也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地方。现在在大学教学一线工作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一些青年教师理论功底和修养欠佳,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些专科和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带政治课的教师甚至有非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的,连所教的几本教科书都没有看熟。在很多重大理论观点上教师自己也是稀里糊涂、一知半解,以这样的理论状况站在讲台上,正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说服和掌握大学生,高校政治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修养就成了影响教育效果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深刻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2]而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又担负特殊任务的课程,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教科书的囫囵吞枣上,不应停留在只是去挖掘一些新鲜别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或者卖弄一些华丽乖僻的辞藻去取悦学生、吓唬学生,而是真要用心血和感情去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比较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运用能力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帮助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奔向幸福生活的法宝,就是战胜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的锐利武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教师或者理论工作者,如果真正登入科学理论的殿堂,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卫“道”士,那他或她才能真正成为为党和人民利益呐喊的宣传者和守护神,也才能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
毋庸置疑,要学好学精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是朝夕之功,但作为高校政治教师一定要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笔者自己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政治教师,根据自身数年的学习和从教经验,认为要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前提和基础。理想信念是方向、旗帜和动力。回顾党的革命史,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异常艰难曲折的时候,许多真正的共产党人都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甘于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也不为旧社会五花八门的充满各种诱惑的思想、学说所打动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这些理想和信念的获得,又得益于我党长期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如果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不相信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巨大创造能量,那还谈何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去学习、钻研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试想,如果连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半信半疑抑或完全不信,那怎么能向学生们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穷科学魅力和批判精神呢?在讲台上又怎么能够带着热情和激情向学生们讲授前辈伟人们耗尽毕生心血所发现和创立而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去维护的科学真理呢?怎么能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呢?又怎么能够让现在的“80后”、“90后”乃至以后更小的孩子去体会伟人们那对下层劳动人民深沉的关爱和眷恋呢?现实的结果就只能是使人言行不一、知行不一,人格分裂,从而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和宗旨,严重影响党在高校领域的理论主动权。
2、用科学务实的方法去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3]因此我们必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根据笔者自己和周围同志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经验,首先,找一两本权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方面的著作好好通读,比如庄福龄主编的《简明马克主义史》,赵曜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许启贤主编,人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书。其次,有重点地学一些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大多是以著作的形式展开的,因此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和本质,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原著,而不是根据第二手材料来进行研究。研读原著,能够让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主义。这里指的原著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果了解了前面说的马克主义发展史,那么该读哪些著作就不是一个难题了。鉴于篇幅,这个地方不再赘述。第三,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去学习经典。教学方面,如果我们经常只是拿着两本教材去备课,那肯定是干巴巴教条式的懒汉备课法,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学生也能看懂,因此我们必须超越这一点,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花时间和精力,在经典原著里吸取营养,增加我们的内涵。科研更需要知识的积淀,科研和教学可以相互促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科研去解决,但科研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思维能力,显然又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矛盾还得过基本理论这一关。
3、学好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要让自己和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是有痛苦悲惨的百年屈辱史做根据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民族败落之时切肤之痛的沉重呐喊!而马克思也曾精辟地说过:“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4]也在中华民族百年近代史上得到了最好的明证。历史是一面镜子,曾几何时,中国的土地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几乎把我们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摧残得荡然无存!而不容忘记的事实是,改变中国这一切沧桑变故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她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把近代以来满目疮痍、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安定、日益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不深刻理解中国人民近现代100多年艰苦卓绝、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史,就无法弄懂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不熟悉党的90年艰难曲折的奋斗史,就无法搞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好与现实的关系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革命导师列宁曾引用过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空洞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现实问题来学来用,而不是坐在书房里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也说过:“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5]可以看出,能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才算是真正学懂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对于高校政治教师而言,首先要以教学科研为契机,自觉地运用已经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当前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并在讲台上和学术成果上能够予以表现,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分析判断能力。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给予他们生活、学习和做人的正确高尚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第三,要多听权威专家的报告会和讲座,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多层次、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班。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参加一些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企业、社区、新经济文化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地方进行参观或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中还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着眼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备的理论素养是多方面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最基本的理论素质,是能否落实和贯彻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思想境界,取得良好教学实效的最基础一环。高校政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去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自己真正成为科学理论的传播者、继承者和捍卫者。
〔参考文献〕
〔1〕孟子·尽心下〔O〕.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6.
〔5〕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3.
〔责任编辑:孙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