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2011-01-01邓为民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地方高校必须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所处地域的社会经济特点,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21 — 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高校是社会文化重要的集结地和发散地,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特质之一。建设好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意义重大;对促进高校及社会和谐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文化组成
  “校园文化”概念最初出现在1986年4月在上海交大召开的第12届学代会上,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高校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亚文化,是指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等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
  1.1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以校训、校风、校歌为主,体现师生凝聚力的校园激励文化;以师生组织的健康向上的、以文体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师生科技成果的校园科技文化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课程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
  1.2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硬性规定。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指大学的各项条例规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对学校师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引导性作用,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1.3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地、校园绿化、标志性建筑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布局、设计风格等也体现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为校园精神文化提供着实践场地。
  1.4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包括了大学科研教学活动、学生第二课堂、后勤管理服务等内容在内的校园动态活动。校园行为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锻炼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校园文化的特征
  2.1 互动性。校园文化的主体为学校教职员工和所有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享受者,他们的不同只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某些环节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而已。校园文化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2传承性。高校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若干代(届)师生的努力,不断修正发展,才能为大家所接受。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一旦为大家所接受,会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在届届学生中会口耳相传,并在学校教职员工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强化。
  2.3从属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校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