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阅读指导与地域文化
2011-01-01张充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图书管理是社会文化管理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作为图书管理人员,除了搞好普遍的阅读指导外,还要认真搞好地域文化的阅读指导。齐齐哈尔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边疆城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搞好齐齐哈尔地域文化的阅读指导。
[关键词]图书管理;地域文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13 — 02
图书管理不单单是管书,还要管人,也就是搞好阅读指导,引导读者了解必备的地方知识。有些人认为,图书管理员就是借书、收书,这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员不仅要正面接触读者,还要通过网络与读者联络、沟通,当读者的朋友、指导教师。因此,阅读指导比借书、收书更重要,更具有现实性。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的发展是伴随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图书还是管理,都与齐齐哈尔市的地域文化紧密联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齐齐哈尔市的读者并不一定了解齐齐哈尔的地理历史。所以,作为肩负着阅读指导任务的齐齐哈尔市的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齐齐哈尔市300多年来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针对齐齐哈尔历史不甚了解的青少年,更需要接受这方面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要搞好阅读指导,必须掌握齐齐哈尔的自然概况和历史过程。
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府和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省会曾设在这里。由于历史的、地理位置的原因,齐齐哈尔市汇集了流人文化、站丁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边疆文化、冰雪文化、省城文化,凝聚成了优秀的“闯关东精神”。1906年5月,黑龙江将军署学务处决策建图书馆,馆址选在黑龙江垦务局东厢房,为全省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28年,时任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的万福麟又修建新图书馆。目前,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已发展到藏书逾百万册,成为古今中外各类图书资料比较丰富的宝贵文库,特别是大量收藏了有重要研究和文化价值的关东文化作品。
齐齐哈尔奇特经历为丰富图书馆藏奠定了基础。从边疆的角度来说,齐齐哈尔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1691年齐齐哈尔建城,1907年齐齐哈尔为黑龙江省省会,1936年齐齐哈尔实行市制。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的省会。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改为省辖市。齐齐哈尔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丰富图书馆藏创造了条件。齐齐哈尔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有以重型机械、冶金工业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和新兴旅游城市,以及周边大农业、大牧业、“一江九河”,形成了灿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
第二,要搞好阅读指导,必须掌握齐齐哈尔地域文化的核心“闯关东精神”。
要指导读者了解300多年来,山东、河南、河北等华北地区成千上万的人连续不断地闯关东。这其中一部分是清朝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组织大批量移民过来的、随军过来的,也有为逃荒、避难、做生意、开垦土地、寻求生存空间自发而来的,还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部队整建制转业军人和支援边疆的知识青年、军工企业职工。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改变了黑龙江以少数游牧民族为主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状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布局基本合理、规模空前宏伟、意义极其深远的农业大开发。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已开垦荒原4500多万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垦耕地达8000多万亩,建设了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产优质商品粮基地——北大仓,形成了轻、重、军工结合的工业体系。
要指导读者了解闯关东的人和“此地人”相结合,战胜了冰雪严寒恶劣的气候状况,战胜了土匪、野兽横行的危险的生存环境,战胜了外敌烧杀掳掠的侵略行径,战胜了杂草丛生艰苦的生产条件,打造了顶天立地的“闯关东精神”。
要指导读者了解“闯关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东北现象”。高校相关教材中指出: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民族精神,相当一部分体现在儒家文化、老庄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之中。而从中原闯关东的人们把这种精神带到了黑龙江,带到了齐齐哈尔,并在新的领域得以丰富、发展和弘扬,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闯关东精神”。
要指导读者了解闯关东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从抗击沙俄、江桥抗战、东北抗联到由黑龙江打到海南岛的第四野战军都有闯关东的人作为骨干力量,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全国解放流血牺牲、英勇奋斗。闯关东精神是团结一致精神。齐齐哈尔人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处理复杂的地域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闯关东的人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谱写了一曲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壮丽凯歌。“闯关东精神”是爱好和平精神。这不仅表现为闯关东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他们的“礼仪之邦”和“德莫大于和”等思想观念上。表现在处理国家问题上宽阔胸襟的讲究“亲仁善邻”、“讲信修睦”上,使他们在发展中俄(苏)、中蒙、中朝、中日友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闯关东精神”就是勇敢精神。没有勤劳勇敢,哪有几亿亩锹挖镐刨开垦的耕地?哪有冰天雪地里建起的成千上万个村庄?哪有大工业、大农业的齐齐哈尔?哪有挑着挑子过山海关、拿着锄头抗沙俄、拎着镰刀去抗日?所以,闯关东的“闯”就是勇敢、就是无畏、就是创业;“闯关东精神”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长达300多年络绎不绝地来开垦北大荒的历史充分证明,闯关东人的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还是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综上所述,要指导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闯关东人为齐齐哈尔积累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激励他们艰苦奋斗、奋力拼搏、敢于创造、敢于开拓、继续创业、图谋发展,把已经实现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融合、传统道德与荒原风格的融合、关内关外生活习俗的融合承继下去,发扬光大,为实现齐齐哈尔的“十二五”规划乃至长远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使“闯关东精神”成为“齐齐哈尔精神”,展现独具魅力的文化风彩。
第三,要搞好阅读指导,必须掌握齐齐哈尔地域文化的内涵。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共同性与典型性的统一,文化也不例外。全世界的文化有人类文化的共同性也有各国的特殊性。每个国家有国家文化(文明)的共同性也有一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殊性,搞好文化的阅读指导,必须掌握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齐齐哈尔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要想指导读者掌握齐齐哈尔文化的内涵,就要指导他们掌握作为齐齐哈尔文化的表象、现象、标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品牌。例如,嫩江两岸以昂昂溪为中心的新石器遗迹的昂昂溪文化;商周至西汉早期的属于白金文化类型的富裕小登科遗址;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时代墓葬的泰来平洋墓葬;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辽代古城,历经辽、金、元、明、清各代的北方重镇辽金泰州塔子城;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位于克东县金城乡的金代蒲峪路故城;作为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公元12—13世纪修建的金长城齐齐哈尔段;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修建的黑龙江将军府;为纪念民族英雄黑龙江将军寿山而修建的寿公祠;作为东北解放区第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安葬安放598位烈士忠骨的西满革命烈士陵园;作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打击日本侵略者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的江桥抗战纪念馆和和平广场;卜奎清真寺、大乘寺、五教道德院、天主教堂等宗教建筑;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月岛、龙沙公园、尼尔基斯湖滑雪场、蛇洞山、哈拉海自然保护区、二克山、水师森林公园、明月岛滑雪场、铁农园艺园、嫩江公园、雨亭公园、鹤泉园、拜泉五岭峰生态公园等旅游资源、名胜古迹。综合起来,齐齐哈尔300年的历史就从这里表现出来,其对读者的吸引力跃然纸上。
要想指导读者掌握齐齐哈尔文化的内涵,就要指导他们的掌握作为齐齐哈尔文化不同体系的各个主要种类。齐齐哈尔古称卜奎,今人称为鹤城,依仗扎龙自然保护区打造鹤文化的品牌是市委、市政府城市发展的战略之一f37fab5b7688eff1f6347da731f8c2e6bd49d06d3e3a7273c0348bc11ea782aa。要让读者知道,鹤文化不是鹤的文化,不研究鹤的生物学特性,而是给“鹤”赋予了社会性。有专家认为,鹤文化应该包含齐齐哈尔从古至今的各种文化,是齐齐哈尔文化的别名,深入研究鹤文化、学习鹤文化,就是研究、学习、弘扬齐齐哈尔文化。一是鹤文化应包含昂昂溪文化、金长城文化和塔子城文化等齐齐哈尔古文化;二是鹤文化应包含满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克尔克孜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朝鲜族文化等久居齐齐哈尔的各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他们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特点、语言服饰、爱国护疆的精神风貌,构成具有黑龙江省西部特色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相结合的地域文化;三是抗战文化。无论是抗击沙俄的进攻还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齐齐哈尔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齐齐哈尔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而且也是“第一城”。国军部队在前线英勇作战的同时,齐齐哈尔市民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举全城之力支援马占山江桥抗战,显示了英雄城市的本色;四是由闯关东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流人文化、站丁文化相结合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地域理念、生存概念、发展观念,指导齐齐哈尔人团结奋斗、自强不息300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受苏俄“十月革命”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齐齐哈尔文化的基础和主导;五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工业文化、军工文化、农耕文化、畜牧文化、城市建筑文化等,使齐齐哈尔文化不断升华。六是作为文化团体的京(剧)、平(剧)、话(剧)、马(戏)历经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正在恢复、改组和发展,其文化媒介的作用将进一步显露出来。
通过对读者各种文化的展示,阅读各种书籍的指导,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齐齐哈尔文化的内涵实质就是齐齐哈尔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更体现齐齐哈尔人的品质、性格、观念和道德等。
总之,通过现代手段或传统形式进行的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很有必要看重地域文化,并且强化这个平台,让齐齐哈尔的读者或外来淘金者了解齐齐哈尔、热爱齐齐哈尔、建设齐齐哈尔、发展齐齐哈尔,共同打造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绿色食品之都、生态市和园林城,把昔日的中国抗战第一城建成黑龙江省的“一线城市”。
〔责任编辑:张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