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政府治理的几个维度

2011-01-01冯双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使政府治理发生改变。面对政府信息依赖性的增强、推进信息公开、政府权力结构扁平化、从传统管理向电子政府转变等变化,政府迫切需要从完善信息服务,推进透明公开,提高回应性,打造高效的电子政府几方面完善治理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治理维度;电子政府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35 — 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对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同样面临巨大挑战: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接轨和融合要求政府必须率先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同时,各种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行政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必须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会,积极的应对信息化对政府治理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在提高回应性、完善服务、透明公开、现代高效几个维度上努力改善政府治理。
  一、信息化与政府治理
  (一)信息化
  信息化最早正式提出是在1992年,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标志。我国2006年出台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信息化作了如下表述: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得知识的生产与利用高效化,实现了全球化的跨时空交往,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分工与协作,以及社会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治理
   “治理”一词的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它长期和政府的统治、管理活动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纷纷引入治理概念来发展和完善各自的学科理论,使“治理”不但逐渐被赋予了丰富而崭新的内涵,并逐步发展演变成一个包括治理、善治与全球治理等内容的“治理理论”。良好的公共治理包含法治、问责、透明度、效率和效果、回应性、前瞻性几个关键要素,这些理念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维度。
  
  二、信息化背景下政府治理的变化
  信息化给政府治理带来的变化是全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治理对公共信息的依赖性加强。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政府管理实际上是公共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在封闭式的政府管理状态下,管理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间接的,政府只关注政治决策的执行,其结果是降低了管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而对外部变化反应迟钝的政府则一定是低效率的。
  (二)信息化要求政府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传统政府集中式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控制的基础上,而信息化条件下网络的多通道,信息的分散性以及渗透性的特点使得对信息传输的控制变得十分困难,这就促使政府的管理变得更加公开化、民主化,人民的知情权应得到充分保障。
  (三)信息化要求政府的权力结构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往往采用垂直的方式进行,信息从上往下流动。政府最高层很难了解最底层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