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人学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2011-01-01包桂芹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传统的存在论哲学的抽象性和客体性的理论形态是依靠逻辑思辨而研究人的问题,具有遮蔽人、漠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倾向。而认识论哲学是存在论哲学的延伸与强化,整个传统哲学形态对人的失落是在认识论哲学中才充分暴露出来,都是脱离开世界历史的运动过程和人的辩证的实践过程去设定世界的终极本原。而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超越了包括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哲学在内的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终结了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实践主体性,把对世界的终极本原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进而展开了人的哲学的合理的理论建构。
[关键词]实践;人学;感性活动;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05 — 04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问题意识,起源于人类对自己生存现状和前景、人生意义和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惑,哲学总是关于人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哲学就是人学。从柏拉图、康德到黑格尔的传统西方哲学就一直为人类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和提升人类自身的精神境界而不懈地努力着。但是,传统哲学在当代哲学中遭受多方面的质疑而面临重重困境。从当代哲学所达到的认识水平来看,传统哲学还不能称之为人学。传统哲学在何种意义上还不能称其为人学?人学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与现实困境?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人学的建构又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应无疑对当代人学的构建、发展;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及其理念的塑造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传统的存在论哲学的思维方式属实体性思维范式,它注重的是对象、客体,追问的是“世界是什么”,属本体论问题,其答案是绝对的。而认识论思维范式属主体性思维范式,注重的是主体、自我,追问的是“你是如何知道世界是什么”,属认识论问题,是对存在论哲学所得出的绝对的答案的质疑、追问与反思。但不论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还是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其背后隐含的都是“形而上学”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以超感性的逻辑概念世界和逻辑思辨作为裁剪人与世界的最终根据和第一法则,目的是寻求世界的终极原因、终极解释和终极存在的“本质主义”,寻求一元化原则的“总体主义”,寻求永恒在场者的“非历史主义”。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必将造成把本体视为超验实体,将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灵魂与肉体等视为截然对立的两极,并从对立的两极中把握绝对一元本性。其实质上是非此即彼的、超越了矛盾关系的、一元化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亦即黑格尔所说的“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是实证科学中居主导地位的“知性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形式化、抽象化、客体化和工具化等特点。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衡量人的存在,最终必将造成依靠逻辑思辨而研究人的问题,把人淹没于本质、精神和历史等概念当中。具体表现为:
其一,传统的存在论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在历史上通常是以极其抽象的二元对立方式体现出来的。这种二元对立在柏拉图那里就表现为世界的二分化。其具体表现为舍弃和割裂事物的现象存在而追求某种绝对的本体存在,进而把这种绝对本体看成是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按照这种“知性化”的思维方式,人固然也拥有一个先天、永恒、不变、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