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争当弱势群体市民希望加快构建阳光政府
2011-01-01王定昌
澳门月刊 2011年4期
近几年的5.1国际劳动节,澳门不少市民针对政府不作为而举行声势浩大的遊行示威活动。自2007年起,《澳门月刊》每年组织多方力量,向组织遊行的相关人士进行调研。《澳门月刊》社会民意调查研究中心因应澳门市民将会再次发起5.1遊行活动,於3月中旬开始向多个不同领域、月收入不少於1万元澳门币、年龄在25到55岁的174名中青年澳门居民进行访问,其中34名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教、职员,17名政府机构的普通职员(其中7人有14年以上工龄),54名家庭人均月收入超出1.2万澳门币的工薪阶层,以及57名装修行业负责人。他们当中,只有21名学校和医疗机构的中年人士认为自己勉强属於中产阶层,但在经济条件上仍处於弱势。其余的153名受访者均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亦或是经济条件,在澳门都属於弱势群体。
公务员谭女士说:“由於澳门多数政府部门内部都是主管一手遮天,普通职员工作压力大,甚至有功不奖、见错即罚。导致职员长期在压力下工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迫於要供养子女和赡养双亲的双重压力,每天都有一种如做媳妇的感觉。”她语带伤感地说:“现时澳门的楼价比回归时高出10倍多,但工资升幅不到30%,天天都有入不敷出的恐惧感,不论是身份还是经济条件都是弱势,更谈不上中产阶层。”另一位15年前从内地来澳门定居从事商务工作的黎先生说:“我家有5个人,儿女已独立成家。全家每月总收入超过10万元澳门币。如果单从经济数字看,似乎属於中产阶层,我们所住的楼宇有30余年楼龄了,若想购买私人楼宇,也是很难负担得起。现时澳门很难以月收入5000元澳门币作为弱势标准,原因是很多人口多的家庭,早些年都获得2到3个经济屋单位,他们每月收取的租金都够日常开支。”还有一位从事商业零售的郑先生说:“不愿将自己定位为中产阶层,不是因为每月的收入不够开支,而是因为澳门现今的创业环境艰辛,在澳门出现市民争当弱势社群的主因是特区政府的施政政策不透明。一位老同学告诉我:“不久前政府拨款700万澳门币给澳门一家所谓的第二大媒体。为什么要拨700万元给该媒体?款项用在何处?恐怕均无人知晓。此类不公平之事,显现出政府施政不透明的根本问题。而那些真正对社会做了很大付出的媒体却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这样怎能不激起民众上街抗议呢?我认为,居民不愿将自己定位为‘中产阶层’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最关键的是民众普遍对特区构建阳光政府失去信心,这是澳门居民争当弱势群体的主因之一,也可能是诱发市民5.1遊行抗议的主因。”
对於构建阳光政府,市民希望行政长官崔世安於1月28日提出的“特区政府将继续落实制度建设,弘扬廉洁法治,推进公众参与,深化行政改革,提升执政能力,致力共建共享,促进发展成果更合理分享,努力使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社会事业协调向前”的讲话能落实到实处,同时更要教育相关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3月6日在北京签署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为澳门未来20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不仅有利於建设澳门世界旅遊休闲中心,推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为澳门市民营商环境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更能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市民素质,並为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大好时机。澳门应牢牢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进取,树立拼搏、斗志、吃苦、团结的精神,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重大机遇之际,特区政府更应适时给予市民提供适当的创业条件,让每个市民都有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机会。总之,只有官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发展,这也是阳光政府共建共享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