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刚门

2011-01-01毛小萍

老区建设 2011年6期

  [提要] 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命价值的珍惜,是现代社会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识。当前我国大学生漠视自我生命、否定生命价值的现象屡屡可见,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并且引起各类媒体、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当前周边时而发生的轻生、暴力、他杀等等现象,各大高校几乎都殚精竭力地去应对该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李”、“药”两起肇事案列的分析,着力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探究了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现象以及其错综复杂的诱因,指出要从根本上遏制这些现象,践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毛小萍(1985—),女,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22)
  
  一、“李”、“药”两起肇事案列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极端行为的案例屡屡发生,并且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反思。
  据报道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态度甚至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2010年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女服务员张妙下班途中,被一辆小轿车撞倒。而肇事者药家鑫驾车逃逸后没有立即施救,而是在发现死者看自己车牌号后,“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而拿出尖刀,对张妙连捅8刀,致其死亡。事后使人难以相信的是:在学校里拿奖学金,钢琴也过了十级,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连捅八刀,仅仅是因为“农村人很难缠”。
  
  二、案列分析折射出一个社会现实: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1)“李”、“药”悲剧的根本原因,源于他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
  对生命的漠视,缺乏生命意识,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和敬畏之心,笔者以为,这就是造成李刚、药家鑫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可怕之处。“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竟然是药家鑫补刀杀人的直接原因,显然,在他看来,物质利益重于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而李刚之子在案发当中造成伤亡之后,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之后还高呼:“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去告去”,事发之后又期望以60万与死者家属私了(立刻终遭当事人拒绝)。从“李”,“药”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是可以赎买的,生命可以用钱、权来衡量的,这是社会转型期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在药家鑫身上的集中反映,其背后深层次折射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现实: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观的扭曲和否定。
  (2)对生命的漠视本质是对生命价值观的扭曲
  什么是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和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巨大且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错误的或者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消极作用。
  以上案列并不是某些社会简单孤立的个案,它实质上充分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扭曲:
  第一,折射出我们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否定人的生命价值,不重视生命的意义。他们对“人权意识”、“生命意识”、“人的价值意识”极其淡漠;对人的生命内涵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等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在社会中,作践人的生命、人的尊严,自残、轻生、铤而走险层出不穷,根本不懂得维护、尊重、捍卫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生存权。
  第二,折射出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特征的“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狭隘的生命价值观。人的生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自从人呱呱坠地起,就被赋予了生命,从此人的命运便可能与他人、社会发生千丝万缕关系。然而由于教育的种种原因使社会中出现了一大批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其突出的特点: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所属群体、所生活的社会、家庭不承担的应有的责任、不尽其应尽的义务,心中没有国家,没有社会、集体,没有家庭、他人;二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人眼中,“我”具有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从不关心、不考虑别人的得失,他们的一切行为、目的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
  案列中药家鑫和李启铭,在肇事后都没有按照常理及时对受伤者施救,负起他们应有的责任,“药”居然“为了逃避责任,挥刀捅人致死。“李”则冷酷无情,语出狂妄。他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冷漠无情,毫不负责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令人发指。
  第三,折射出一批人信奉权钱至上,物质利益重于生命价值的价值观。持这种观点人认为,生命是可以漠视,可以赎买的,生命可以用钱,权来衡量的,以上事例中一个是“我爸是李刚”的狂妄,(事后又提出60万私了);一个是只因“农村人难缠”的杀人逻辑,从这两起事件中主人公们的“从容不迫”、“有恃无恐”态度中无一不折射着他们对权威的“崇拜”、对金钱的“大度”。由此可见,在他们眼里,没有权与钱摆平不了的事,在他们心中,权与钱有着超越生命的力量。
  (3)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并非为某些官二代、富二代特例,其实质上已上升为整个社会问题
  迄今悲剧重演不止,在质疑官、富二代的同时,我们也许更应该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反思,纵观此类恶性事件,抛开“官”与“富”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不难发现,在这些犯下罪行的年轻人身上有着某些共性:即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可以随意剥夺,甚至可以用钱权交易的。
  如今,官二代可以权势杀人,富二代可以飙车杀人,穷二代“马加爵”用锤子一样可以行凶,只不过贫富贵贱不同,其表现的手段、方式不同而已。由此可见,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并非只集中在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身上。由于人性、道德、生命教育缺失,其实质上已上升为整个社会问题。
  
  三、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现象的原因窥探
  
  面对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取向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甚至还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价值观的异化。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本,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掌握知识技能而忽略人性与生命的教育目标违背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忽视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一)应试教育的误导
  传统教育环境下,分数高低成为评判学生的一切。因此,为了成绩的目标,诸如生理卫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人格的教育就相对被弱化。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必定背离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提升生命价值的崇高目的。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什么抽象的素质教育,也不只是分门别类的课程授予,更应该是向受教育者提供生存的技能,追求幸福的知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轻人文道德熏陶的倾向依然严重,教育者没有把道德、心理、人文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这种失调的倾向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判断。
  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等;我们的大学教育,长期以来极度缺乏人性方面的教育,缺乏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的教育。人格完善与知识完善难以同等对待、获得同等价值。
  药家鑫在学校里,是个优秀的学生,钢琴10级,成绩良好,平时既老实,又规矩。这样一个人,既符合学校教育的目标,又符合家长制家庭的要求。然而肇事者用其“钢琴之手”补她人八刀的恶劣行为让大家觉得极度震惊,无法理解。但是更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会如此泯灭人性?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宁可残害别人的生命,他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更触目惊心地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充分体现了更为广泛的教育体制失败和传统家庭教育的变质!
  
  (二)家庭形塑作用的缺失
  中国古代传统家长制的延续使得他们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造成极度的心里压力和精神压抑。另一方面是物质和生活上的娇宠和放纵,最终造就这些孩子们自私、功利、冷漠的本性,形成一种后天型的人格缺陷和人格分裂。其特出的表现为:自我、任性、极端,狂妄;精神空虚,人生观充满矛盾,沉迷于网络色情和网络游戏;无情残忍,亲情缺失;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缺乏责任意识,对家庭,他人,社会漠不关心,强凋自我需要,而忽略甚至抛弃应有的社会与家庭责任。
  以上案例中,“药家鑫”就是生活在物质享受下又生活在父亲权威的严格压制下长大的典范。这样的享受一方面让他对钱势有着某种特殊的迷恋,另一方面,父亲的权威又严重地压制着他的人性,药家鑫虽然平时不敢越轨,但是个性压抑,心怀不满。此外,在这些孩子肇事后,父母的行为也只得人深思,事发后药家鑫家属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撞死人的胡斌被判了三年,其母亲哭诉“太不公平”。
  面对孩子的恶劣和狂妄,反思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它们子女人格缺憾和恶劣的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管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父母都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教育,并通过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三)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剧变”
  1.随着西方文明涌入,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由于西方文明涌入,我国传统价值观受到侵蚀,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生命价值逐渐被异化为物质利益的存在,“一切向前看”被演绎为“一切向钱看”; 理想的实现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强调个人奋斗,为人处世讲究实惠,在追求个体价值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明显强调个人利益,他们只注重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却忽视了个人对他人、社会应付的责任与贡献。其中药家鑫的残忍是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凸显:自己如何最省事、成本最小。“因为怕难缠就去灭口,撞伤不如杀死”是药家鑫的杀人逻辑。他把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而人生价值观严重扭曲,至于对方性命,在他眼里只是“麻烦而已”。
  2.网络时代的兴起,网络的无规范性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等等)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意识和心理健康造成造成了前所未有地冲击。再加上网络隐蔽性、虚拟性,人们往往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人际交流,这种缺乏有感情的人机对话的交往方式容易使学生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
  3. 受社会不良风气冲击。权钱交易的泛化,色情交易的不耻,贪污腐化的盛行,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抢劫、凶杀屡见不鲜,吸毒、宿娼等社会沉渣泛起,给予青少年的心身健康以严重冲击。
  
  四、如何重视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那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黄沧海教授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入手。他说,政府教育部门应该担当起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家长则是生命教育的参与者。而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则是架起家庭与学校生命教育与的桥梁。
  (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当今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溺爱的家庭氛围、优越的“温室环境”、缺乏磨炼的生活,使得孩子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意识薄弱,缺乏家庭、社会责任感。另外,由于某些家庭暴力带来的长期紧张抑郁的家庭气氛,可能对孩子造成人格压抑和扭曲,还有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把目光完全集中在孩子的学习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与生命教育。
  因此,要酿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作为父母要力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家长自身性格缺陷、家教知识的匮乏必然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作为父母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还要重视自身对子女的榜样作用。其次,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矫正不良的传统教育方式,家长就必须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方法,要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对孩子不溺爱、不娇宠,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再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经常与孩子谈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加强心灵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心里的矛盾和困惑,并进行相应的疏导;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内心的委屈,及时开导。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唯有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创造宽容、尊重、温暖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能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独裁、专制、说教、控制等手段。
  (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1.理解生命价值的内涵。生命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拥有珍惜生命的意识,更要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让大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价值内涵,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具备敬畏生命的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2.磨练生命。要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危机教育、死亡教育,通过磨练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各种生存的知识、危机处理的方式、逃生的本领以及掌握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的技能。要让学生明确人生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和苦难,并引导学生在苦难中学会自我挑战,让学生从苦难与逆境中体会生命的甘甜。
  3.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培养责任意识。“生命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珍惜、关爱、敬畏与欣赏生命,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也要让学生学会生存、与他人相处、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关爱、尊重、宽容他人,与他人相互合作、良好沟通,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杜绝伤害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三)生命教育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科学型”
  如今大学生种种极端行为并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多样问题集中引起。市场的开放、竞争的激烈,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独创意识、独立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上利益追逐的泛化必然导致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另外人际交往的不协调、家庭不稳定、失恋等导致学生不断涌现的心里问题等。 然而在社会各种现实面前,我们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很多时候就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丧失了理智,以至于违背道德做出一些危害自身与他人生命极端行为。
  生命教育不应拘泥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而理应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环节,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实践的反复强化,加强道德行为规范,磨练道德意志,使受教育者在切身体会中去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生命价值意识。因此,生命教育就应遵循以下几点:
  1.要做到知性行统一,生命教育要回归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说,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领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研究,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现实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历练学生的生活、交往、心理承受等能力。
  
  2.互动结合,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践行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社区、医院等机构,帮助学生将生命教育的知识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救、自律和自我教育,增强在困境中的应对技能和生存意识。生命教育还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德育、心理教育、并课外活动、校外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有机结合,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生活,历练人生。
  3.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生命教育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就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长、交友、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
  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的价值,热爱并真爱每个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存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http://auto.sina.com.cn/news/2010-12-08/0809686734_4.shtml
  [2]谢小云.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11).
  [3] 路晓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4]卓筱芸,王敬群.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维护.江西师范大学.
  [5]颜伟红.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学科新视野,2008,(4).
  [6]董振娟.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J].社科纵横,2010,(1).
  [7]包慧敏,王少云.生命教育危机及实施对策探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8]梁祝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现[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
  [9]郑晓江.生命教育的历史和意义─生命教育演讲录[J].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
  [10]黄荣.试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7,(8).
  [11]樊立三.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刍议[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3).
  [12]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
  [13]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14]刘新波.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赵财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