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冷场”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2011-01-01李桂生

老区建设 2011年6期

  [提要] 课堂提问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遭遇“冷场”是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曾经历的教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预设和教学行为存在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提问“冷场”这一教学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课堂提问;冷场;教学预设;教学行为
  [作者简介]李桂生,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王家墩李子芳小学。(江西上饶333200)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不懂提问的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误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陈旭远、黄薇编著)的确如此,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更没有一个学生抢答,整个教室出现冷场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应对这种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心平气定,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了。而切不可包办代替,再搞满堂灌了或者大动肝火,毫不留情地对学生进行训斥。殊不知,这样只能把学生带到云里雾里,搞得学生一头雾水。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信息的“重组者”。那么,怎么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要求过高,是不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难度过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结果只能对学生启而不发。如果确实是这样,教师就应该改造自己的教学预设了。因为“要上好一节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学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陈旭远 黄薇编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课堂上的提问进行分解,做到“单刀直入”,步步为营,然后再把分解的问题整合,回到主题。也可以针对所提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的有关片断,理解课文内容后,再重复所提问题。当然,如果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当然更好。如: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就没人能回答。我于是让学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并且边读边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读读六到八自然段,又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这时,学生自然明白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帮助作者修改作文和作者应邀到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亲聆先生教诲的事。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脱离学生实际,他们的生活是否和课文所写不一样,课文写的内容、事物他们是否熟知。如果有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自然常识课了。比如:在教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文时,当学生回答不出“小钱为什么到台湾才能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教师就应该把有关白血病、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台湾的骨髓库等知识概要的告诉学生,这样你的问题学生还能回答不出来吗?
  其次,教师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冷场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给学生适当的诱导,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从相关的问题、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开始,一步一步地向所提问题靠近,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利用讲故事、讲笑话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打破全班没人回答的尴尬局面。当然,如此一来,可能会造成拖堂,但是,为了修正自己的教学失误,为了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拖堂两三分钟是可以获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
  总之,教师提问题遇到冷场不是学生没有信息反馈,而是反馈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是教师应该修正自己教学预设和教学行为的信息。对于一个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