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流动现象研究
2011-01-01童建奇周艳艳
老区建设 2011年6期
[提要] 现如今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出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教师流动现象。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师流失,有的调入县城、有的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任教,还有一部分考研再学习去了。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的意愿不强,缺少老师的中学只能地从小学调老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流失,使得学校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下降,许多学生流入城市,学校经营面临困境。由此可见,农村教师这种流动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还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单向流动;生活满意度;奉献精神;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童建奇(1981—),男,江西护理学院助教;(江西南昌330029)
一、什么是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很正常的人才流动趋势。不过有出亦要有进,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才能保证人才结构的动态平衡。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的意愿普遍不高,一定数量农村教师的流失将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现在农村教师的流动就是这样一种单向流动,相当数量的农村教师流入城市或者考研再学习。流动的结果造成农村教师严重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不到教育部对于教师配置的要求。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负担非常重,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农村小学最为令人担忧。
二、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动是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着手。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愈发的重视,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寒暑假和相对单纯的工作环境是教师职业特有的。所以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已不是造成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主因,应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1.农村教师生活满意度低
据调查[1],因“教师工资和社会地位低而选择流动”的教师的比例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对于农村的生活状况不满意。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很大,这种差距在生活上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反应。现在许多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缺乏,教师饮水、用水困难,学校住房条件差。另外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交通不便,给教师的出行带来困难。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不但有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上的追求。农村学校的条件差不仅体现在生活条件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设施上,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典型体现。农村学校老师上网困难,学校图书馆资料少而且陈旧,一些学校甚至没有有线电视,至于娱乐休闲场所更是一种奢求,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难以满足使得很多农村教师希望能够到城市去工作,促使了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动。
2.学校管理的因素
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和观念落后,基本上还是沿用老的管理方式。很多领导在学校管理sNbccVHv6MRqK6uatsZ9Wg==中从自己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管理上,批评多于鼓励。在教学管理上,既不遵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不重视采纳教师好的建议和意见,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人是精神性的动物,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甚至克服物质上的暂时缺乏。而落后的管理方式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3.教师奉献精神的缺乏
教师这门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各方面不成熟还在发展之中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了教师行业就选择了奉献。
由于市场经济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工作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崇尚付出与回报的对等。这种观念有它有利的一面;有它不利的一面。有利在于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之处是它可能会导致奉献精神的缺乏。农村相比城市各方面的差距,使得很多人对在农村工作失去兴趣。很多农村教师特别年轻教师觉得在农村工作没有前途,看不到未来。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多的发展机会,无论经济上还是事业上都带来很大的限制。
三、对策分析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成因,可从以下对策着手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
1.缩小城乡差距。[2]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在推进城镇新园区建设的同时,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建设,办好必要的村级小学、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2.以教师定期轮换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3]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集中力量办好几所重点中小学的观念, 树立以教师的流动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而现阶段最好的方式是实现城市重点学校教师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之间定期的轮换流动。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流到农村薄弱学校后,可以指导、带动更多的教师更快成长;而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流到重点学校后,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快提高,从而缩小校际间、地域间师资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
3.实施绩效工资,出台特殊津贴政策。[4]现阶段,实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最大的障碍,是学校间( 特别是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间) 教师收入的差距。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各项措施,统一配置本区域教育资源,逐步统一各校福利待遇的发放标准,并通过建立一种收入平衡机制, 即适当的抑制过高、提高过低的教师收入,逐步实现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城市与乡村学校同级别教师同工同酬,为教师流动创造条件。同时,为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任教, 以学校的位置、交通、医疗、工作环境等工作条件确定若干类别,分别按教师职务工资和津贴部分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农村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 。调出农村和薄弱学校后,工资的提高部分自然撤消。而且这一制度还强调流动的定期性, 即使教师流动到农村偏僻地区学校, 也不必一辈子扎根在那里,而是有一定的期限。这样既消除教师单向流动的根源,又解除教师参与流动的顾虑,以吸引更多教师到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任教, 促进师资均衡发展。
4.教育和政策引导。应届大学生特别优秀师范生,是未来中国教育事业的依靠力量。所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任教,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同时国家应出台鼓励政策,吸引应届大学师范生到农村任教。
[参考文献]
[1]张铨云.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成因与对此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5,(9).
[2]《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牛殿利,牛波.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现状调查[].基础教育.
[4]金绍荣,王德清.理性视野下的教师“转会”制[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赵财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