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农”

2011-01-01朱树群李晓宁

老区建设 2011年5期

  职业教育强劲东风,吹遍祖国各地。沿海发达地区职教事业群花灿烂,争相斗妍,而南丰县的职教事业才刚刚吐露新芽。因我县属内地农业县,老百姓观念相对滞后,职业教育相对发展缓慢。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着力解决困扰着这个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式问题。
  作为以“农”字当头的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个大背景下,能够承担何种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农村职业教育“姓”什么?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放开眼光,就可以发现:农村职业教育,就应该姓“农”。只不过对“农”字的理解,不能限于狭隘的眼光。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盯住传统农业,而必须看到: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一种浪潮。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南丰县是南丰蜜橘主产地。我们就根据这一产业的特点,职教方面开设了种植、农业经济管理、旅游等专业。不仅在传统南丰蜜橘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做好文章。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南丰蜜橘观光农业。在专家的指导下,让南丰蜜橘既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又成为打开南丰旅游市场的一张金牌。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现在,在南丰已经拥有70万亩南丰蜜橘,形成一片片橘海,成为人们观光赏橘的好去处,也成为新橘都一大亮丽的景点。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也没有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而是将眼光放在整个“农”字上,瞄准本地及外地的“农”字系列。蜜橘栽培、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等,都是我们职业中专学校所设课程的范畴。所以,南丰职专的毕业生,不仅在本地,哪怕是到了外地打工,也仍然成为富裕一方的带头人。
  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姓“农”,这是办好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就必须明确的,否则,办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何在?
  但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让一些农村青年也大开了眼界:必须走出去,必须成为现代社会的建设者。
  走出大山,成为新型农民,或成为现代城市居民,这也是许多许多农村青年的梦想。我们的农村职业教育,就不能无视这一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就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为农村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奠定基础,为他们助跑,为他们插翅。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是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一段话。
  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在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也谈到乡村少年:
  “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僻不群的青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闹闹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的日子。”
  我们再也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白面书生”型的青年。我们所造就的人才,应该是身体康健,头脑灵活,有文化,懂技术,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我们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应该针对农村青少年的现实,瞄准自己的目标,选择好自己的办学路子——培养新型农民。否则,就有可能又“走错了路”!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的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走怎样的路?除了瞄准“农”字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工”字,看到“服”字,感受到多姓聚居才有可能带来的新气象。
  一是要改革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同一行业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变动之中,几年、十几年一贯制的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的发展变化,也是惊人的。我们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努力改变这样的模式,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现实。目前,南丰职专开辟了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校校联合办学模式;学校与部门联合办学模式;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二是主动拓宽办学领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领域,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例如,南丰县被誉为“蜜桔之乡”,学校结合县情、乡情乃至村情,努力向学生传授蜜橘种植新技术,让学生成为种植能手,种植好手。我校的招生工作,也重点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比重,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为南丰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熟练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也是我们应该着力进行的工作。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市场经济意识不浓、开拓精神不够、“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存在,针对这种现状,南丰县大规模启动“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做好“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的能力,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农民专业大户,进一步增强他们致富的技能和本领,为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农业的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对回乡的高初中毕业生、务工“回流”的农民也进行了培训。
  三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育市场的需求使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子女的一技之长,而希望子女的知识基础更深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一些,希望我们的职业教育既能满足子女的现实需求,又能满足子女未来的发展需求。为此,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特别要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实验、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教育和岗位零距离。
  四是在农村中学探索办学新模式。南丰职专与各乡镇中学联合,探索办学的新路子,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相关的经验。
  分流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类型、潜能和个人兴趣“因材施教”。让初三不准备升学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参加分流教育,选修分流课程,主要是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这种教育提倡初三第二学期分流,分流班的学生在毕业时,只要文化课考试成绩及格、专业技术课理论和技能测试合格,就可在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核发的岗位技术合格证书。
  “职业预备教育”:这是“分流教育”向中级职业教育的延伸发展,采取的形式是农村初中与县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作为县职业学校的分校。校校设立职教班,实施职业预备教育,允许初三分流学生免试拥有“双学籍”,提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职教班由农村初中和县职业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在初中段学习一年或半年相关文化课或专业理论课,由县职校进行教学指导,然后到县职校进行一年或两年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通过城乡对接联办职业教育的形式,使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在成为现实劳动力前就实现高层次转移。
  五是调整专业结构。职专教育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增加专业教学,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增加美术装潢、食品加工专业,做强做大专业教学,压缩对口高考教学。现在,有的职业学校,把对口高考作为自己的办学重点,挂着职业学校的牌子,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路子,这是绝对不应该的。我以为,这样的做法,对我们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就拿南丰职校来说。该校没有把对口高考作为办学的重点,而是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学校现有骨干专业分别是种植、农业经济管理、服装工艺与设计和幼儿教育专业。这几个专业从该校建校以来一直是学校的强项,有很大优势:一是这些专业教师素质高,师资力量雄厚;二是有较完善的教学设备;三是这两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好。为此,该校县把种植、农业经济管理、服装工艺与设计和幼儿教育专业作为该校的骨干示范专业,因地制宜地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等。一方面我们加强骨干示范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做大做强其他专业,办好适才教育。
  六是奏响“大合唱”。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仅仅依靠职业学校或者教育一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努力搞好“大合唱”。要充分调动教育、农业、民政、劳动人事各方面力量,才能做好工作,搞好培训。例如“阳光工程”、“雨露工程”、“金蓝领培训工程”等几项工作的进行就是这样。没有其他各部门的参与,唱“独角戏”是不可能成功的。
  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其素质偏低,导致劳动效率不高,这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职业学校要为我县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相比,职业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职校的龙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对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况。
  多姓聚居,农村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当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还需要我们迈出更大的步子,进行更多的探索。
  
  [作者简介]
  朱树群,江西省南丰县委宣传部;李晓宁,江西省南丰县职业中专。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