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VS天人合一:暗合道妙
2011-01-01李志敏
老区建设 2011年5期
一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范围覆盖了全省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该区以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的经济总量。
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一周年之际,2010年11月19-21日江西省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目标,以“生态中国、绿色江西”为主题,于江西南昌举办了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文化节不仅首次对鄱阳湖生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集中反映了江西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化的宣传推介以及文化产品和项目的招商交易活动。
应该说,举办本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节在江西是首开先河,在全国也并不多见。文化节上八大展区、八大活动的浩大场面与强劲阵容,昭示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化节开幕式和大型歌舞《赣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中国山水情歌会、“大美鄱湖”——鄱阳湖国际生态摄影展、“放歌鄱阳湖”全国诗歌大赛、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论坛、“传承民族魂脉、守望精神家园”——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产品交易会,八大系列活动的逐一登场和亮相,让八方宾客领略了江西绝佳的生态优势和历代江西人之于生态梦想的不懈努力。
江西拥有高达60.05%、位居全国第二的森林覆盖率;拥有占到全省总流量76.8%的一至三类水质;作为江西“母亲湖”的鄱阳湖更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并且在国内五大淡水湖中是水质最优的湖泊,它系一汪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山江湖工程”建设,到新世纪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再到确立“生态立省”目标和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倾心呵护“一湖清水”、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在江西有着较为长久的历史承传,是全省人民共同的夙愿。
让我们将聚焦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镜头稍稍后拉,在全国的视域范围内,我们也同样会发现生态文明占据的地位愈来愈重。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007年党的十七大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提上了议程,而在历经2008年初的冰灾、2010春季的干旱、2008、2010汶川与玉树的惨烈地震以及2010长达三个月的洪涝灾害之后,我想,我们更应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并加快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恶化,世界各国均已目睹了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规范人类的行为。
1972年和1992年,联合国就曾分别于斯德哥尔摩和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和“环境与发展大会”,旨在于全球确立新的文明观和发展观,以协调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2009年12月7—18日,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商讨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而让中华子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讨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环境问题。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在此次大会上提出的一个观点被大会通过,成为了大会十六项决议中的一项,这个观点就是:“人类若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二
沿着阿尔文博士的思路,我回溯孔子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表述:譬如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尊爱——孔子“迅雷风烈,必变”,当他听到迅猛的雷声、遭遇狂烈的风势时,都要改变神色以表敬畏;他对山与水、动物与植物等大自然一切事物的无比亲近和热爱——孔子的经典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将孕育山水的大自然视为人类智慧的源泉;还有他的“人类要向大自然学习”的主张——孔子曰“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所以“君子遇水必观”;以及出于对自然资源的爱护,他对奢侈浪费的反对和对节俭生活的倡行——孔子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他钓鱼时不用大网横断流水来取鱼,以免一网打尽,他不射杀归巢之鸟,以免将鸟赶尽杀绝,“奢则不孙,俭则固”,孔子一生安贫乐道……
综观类似零散的表述,孔子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终极观点可以归纳为两个词——那就是“合一”与“和谐”。孔子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并列,称“三才”,认为他们是宇宙的三大要素。他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周易·系辞下传》)他把人作为与天、地齐并的万物之灵长与其他物群相区分,同时又把生命的产生、孕育看作天地的大德。所以在孔子那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也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存在,一言以蔽之,即天人合一。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灰色文明,为时上百万年)、农业文明(黄色文明,为时一万年)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为时三百年)三个阶段。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与“四高”(高投入、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它给人类带来了诸多自然灾害与社会弊病,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都构成了威胁。人类需要开创一种新型的、绿色的文明形态来延续地球上诸物种的生存,而此种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繁荣,它包蕴着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营造良性循环等基本内涵,是人类文明理念与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进步,其内核亦暗合了天人合一。
基于生态文明内核与孔子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核心表述的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将回溯的镜头稍稍后拉,在孔子的身后——整个儒家学派之于天人合一的阐释,纵然杂糅着许多因各时代而生的弊端,却能给予今天的人类诸多启示。概而言之,儒家学派之于天人合一的阐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将“天”神秘化,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统治寻找依据——将“天”视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神,而皇帝自诩“天子”,由此即论证了王权统治的合理性。在奴隶与封建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非常有限,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于是人类对大自然满怀崇拜与敬畏的双重心理。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了民众的这一心理,从理念与制度上强制民众臣服王权统治。第二,将“天”伦理、义理化,将其视为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即指德性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与天道合一。第三,将“天”自然化,将其视为孕育万物的大自然——“天人合一”即主张人与自然和睦共处。
三
儒家学派之于天人合一的此三种阐释,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主要落脚于视角与思路之上。为王权统治寻找合理依据的阐释一,强制民众信服神秘之天,从而臣服君王的统治,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建设生态文明应纳人体制机制,硬性地由上而下,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将天视为道德修为最高境界的阐释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建设生态文明要从我做起,要从主观上建立软性的道德约束,让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将天视为孕育万物之大自然的阐释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践行孔夫子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像他一样爱护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
1.建设生态文明应从客观上硬性地纳入体制机制。我们的yE/f4MEw7A96CYEemQNRVQ==制度设计、法规定制都应朝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方向去构建和变革,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深化改革的过程。譬如,建立相关的政绩评价机制,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又如,建立生态优先的考核机制,绿色GDP的提出即为一例。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缩写为GGDP。GDP所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收入总量,它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因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即它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绿色GDP从传统的GDP中扣除了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它能够更为客观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果。
2.建设生态文明应从主观上建立软性的道德约束。客观上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体制机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类还得从主观上建立软性的道德约束。因为体制机制也有其局限性,并且在制度和利益跟前,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利益选择。此外,任何有生命力、持续力的文明,绝不可能是少数人的信仰与追求,而应当成为多数人自觉的主张与行动。文明理念一旦转化为道德准则,就有广泛性、约束力和可传承性。因此,我们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使人们牢固树立并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的准则,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觉行动。
3.建设生态文明应践行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所崇尚的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方式,这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譬如购物使用环保袋,家电选用节能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消费可循环产品等。哪怕在扩大消费需求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继承节俭简朴的传统,不应把扩大消费需求理解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只有这样,自然资源才会物尽其用,才会避免浪费和过度开采的情况。可以说,每位公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与天人合一暗合道妙,这是今人在向古人求索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与奥秘,更是铭刻于时光河床的吉光片羽在默默地闪耀其亘古的光芒。
[作者简介]
李志敏,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