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行“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产业化扶贫之路

2011-01-01赖波平

老区建设 2011年5期

  修水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全县辖36个乡镇360个行政村,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面积4504平方公里,人口82万,是全省面积最大、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一五”期间有148个行政村被列为全省扶贫重点村。近几年,修水县在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中,针对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矛盾,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经营模式,走“协会搭桥,公司经营,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发展路子,这样既解决了贫困农户分散种养“卖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公司原料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农户、协会、公司“三赢”的目标。5年来,全县有8500名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化扶贫解决了温饱,31000名低收入农民依靠产业化扶贫脱贫致富,4600名农民被转移安置到了龙头企业就业,不少扶贫重点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6月9日至1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到修水调研,对“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依托资源,建立基地,夯实产业化扶贫的基础
  
  修水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为此,在推进产业化扶贫过程中,我们注重将丰富而独特的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在开发特色资源上做文章。一是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了蚕桑、茶叶、畜牧、中药材、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到“一个区域一本经”,建立以三都、漫江、征村、山口、何市等地为主的蚕桑产业基地,以大椿、义宁、漫江、杭口等地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大桥、古市、黄坳、马坳等地为主的药材生产基地,以西港、三都、四都、黄港等地为主的畜牧生产基地,以新湾、西港、上杭、溪口等地为主的林果生产基地。目前这些产业带均已形成规模,成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二是在组织方式上,突出群众参与。从培植典型人手,把基地建设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推动产品上批量,经营上规模。目前,全县产业基地总面积达34.5万亩,其中蚕桑9.3万亩,茶叶8.75万亩,修水成为了全省最大的蚕桑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项目覆盖贫困乡村、贫困农户达80%左右,农民从特色产业基地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
  
  二、壮大龙头,开拓市场,打造产业化扶贫的引擎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关键。我们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开拓市场”的观念,坚持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扶贫机制的重头戏来抓,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培育了一批能够对“第一车间”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且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我县具有资源多样化的比较优势,适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东港乡台庄村民徐阿富利用本村的土地、劳力等优势,投入打工积蓄的1200万元,组织380户农民以地入股,组建晨光果菜经营有限公司发展无公害食品——山露菜。近两年公司创利26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5万元。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我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客商到修水安营扎寨,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黄龙乡引进的众和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淀粉为主的农业企业,2009年在黄龙乡建立了红薯生产基地5200亩,实行订单生产,确保了当地1350户贫困农民实现当年增收。三是盘活机制,兴办龙头。我们采取兼并、重组、租赁、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等多种形式促进产业化扶贫的发展。如祥辉制丝公司与浙江嵊州悦龙领带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亿元创办了修水养蚕人实业有限公司,兼营制丝、织绸和服饰加工。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县级龙头企业26家。
  
  三、培植中介,搞好服务,强化产业化扶贫的核心
  
  如何把公司与农户联结起来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我县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相继组建了蚕桑、茶叶、生猪、药材、林果等124个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协会(合作社)上联公司、下联农民,使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结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形成“公司+协会+农民”的经营模式。协会(或合作社)的主要任务为:一是争取资金。协助种养户向政府申请落实扶持资金,向银行申请“联保贷款”(3户以上)。目前所有协会共为农户融资1200余万元。二是签订合同。公司与农户的所有合同都是由协会代表农户与公司协商谈判和签订,并通过公司、协会、农户三方签字认可。如众和实业公司委托黄龙红薯协会与农民签订生产协议,由公司无偿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和种植技术,并在栽种前支付农户每亩地租50元、劳动工资200元,收获时按每市斤不低于0.18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使农户对种植面积、价格、收入做到了“一年早知道”。三是技术服务。每个协会一般有6-12人,其中50%以上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如山口蚕桑协会在生产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评价、统一销售。四是组织协调。代表农民与公司进行日常生产、供销、产品质量等问题的协调。公司每年都受理这类投诉60余起,其中95%以上都得到了圆满处理。如一家实业公司通过太阳升蚕桑合作社对蚕农采取保护价收购、方格簇具补贴、技术奖励、优质价格补贴、保息分红、二次返利、小蚕专育和大棚省力代养、桑园套种等八项措施,深受蚕农欢迎。五是统一运输。由于产业农户分布在全县的30多个乡镇,区域很广,分散的农户无法安排产品的运输,而协会恰恰具有这种优势。目前协会共有各类运输车辆50余辆,全年可运送货物10万吨。
  如今全县已组建蚕桑专业协会或合作社21家,人社社员3250户,带动农户2.6万户,农户交纳蚕农身份股金825万元,涉及全县22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员拥有生产桑园面积2.8万亩。2010年全县合作社收购鲜茧3012吨,产值9036万元,销售干茧1255吨,销售额10667.5万元,合作社向社员第二次返利分红达489.5余万元。我县第一个合作社——漫江蚕桑生产合作社,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
  
  四、推广科技,创建品牌,提升产业化扶贫的水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两大问题就是缺乏科技实力、缺乏精品名牌。为此,我们将科技培训贯穿于产业化扶贫的始终,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名牌战略。一是加强科技培训。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采取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技术承包等形式,每年培训公司和协会管理人员、农户5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的还到公司就业。同时,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我们建立了连片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打造精品品牌。不断加大科技开发、引进和示范力度,按照“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业生态化、农业工业化”的要求,加强指导协调,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标识,推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协会的联合,以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如我县将红、绿茶分别整合在“宁红”和“双井”两大品牌下,对企业产品实行“母子”商标管理,在这两大品牌下的“宁红金毫”、“宁红保健茶”和“双井绿”、“双井春”、“双井冰绿”等知名度大增,价格飚升,销量增长。近年来,我县在产业化扶贫中支持的企业,获得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著名名牌产品5个,市知名商标8个。
  
  五、正确引导,政策支持,增强产业化扶贫的后劲
  
  修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化扶贫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把产业化扶贫放在首要位置;在开展社会扶贫活动中,把产业化扶贫作为主要内容;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紧紧围绕为产业化扶贫服务做文章,以产业化扶贫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领导推动。采取“一个产业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管理”的工作模式,在每年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设立产业化扶贫奖项,对业绩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二是示范带动。除5个省直单位、71个市直单位在我县定点帮扶外,县委、县政府还安排了96个县直单位到95个重点村挂点帮扶,重点围绕产业化扶贫的目标,制定规划,办点示范,树立样板,带动发展。三是政策驱动。对龙头企业、农民和协会进行多方扶持。具体表现为:第一,增加财政投入。从2004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发展农业产业,主要用于贷款贴fef213801977587ada346ed5aa32ee29息、良种补贴、基础建设和品牌培育。还规定,70%的扶贫信贷资金、30%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和100%的科技扶贫、连片开发资金用于产业化扶贫项目。第二,整合支农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共整合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科技三项经费等项目资金25753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第三,引导金融支农。从2006年开始,我县安排财政贴息资金328.2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向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产业农民发放扶贫产业贷款8533万元。还在大桥镇井源村、何市镇下田浦村等10个重点村开展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每个村安排15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发展产业。
  修水县产业化扶贫虽然已有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司+协会+农民”的经营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们决心在国家和省市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产业化扶贫政策,强化产业化扶贫措施,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努力把我县产业化扶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简介]
  赖波平,男,江西省修水县扶贫和移民办。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