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制运行模式 提高产业扶贫效能
2011-01-01黄德华吴祖传陈勇贵
老区建设 2011年5期
广昌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西麓,是抚河的发源地,居赣、粤、闽之交通要冲。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万公顷,林地面积10.17万顷,森林覆盖率为65.8%。广昌总人口为24.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1万人。广昌物产丰饶,通芯白莲、烟叶、茶树菇、油茶、泽泻为广昌五大传统特产,远销欧亚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产通芯白莲自唐仪凤年间(公元676年)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为历代贡莲。白莲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产值达3.2亿元,广昌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莲生产和集散基地,是弛名中外的“中国通芯白莲之乡”。广昌还是全国出口晒烟和烤烟的生产基地县,烤烟年产量达6万担,产值达0.4亿元,已成为富县富民的另一大支柱产业。广昌还是茶树菇的发源地,每年茶树菇种植达到3.5亿筒,产值达5亿元。正在发展中的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县有老油茶林5万亩,年产茶油15万公斤,产值达900万元,2010年广昌被列为全省油茶种植重点县。广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式扶贫方针,紧紧围绕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个中心,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互助资金”和扶贫贴息等运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广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当作扶贫开发的重头戏来抓,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由县扶贫和移民局牵头,制定出台了《广昌县产业扶贫开发发展五年规划(2008年-2012年)》,明确提出了将产业扶贫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该县每个产业都安排了一位县级领导挂帅,由县级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具体抓,这样即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为产业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县形成了莲、烟、药、菌、果等五色缤纷的产业格局。
二、拓宽思路,探索机制,积极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向前迈进
1、“公司+基地+农户”扶贫模式。近年来,广昌县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重点来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并实践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扶持白莲产业发展方面,该县采取扶贫贴息贷款的方式,重点扶持了莲香食品、成启食品等企业。广昌县莲香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白莲深加工的企业,以前只生产销售白莲藕粉、莲籽,通过扶贫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为其争取到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利用以前不被农户看好的荷叶成功开发出了具有保健功能的荷叶茶系列产品,产品畅销江浙沪市场并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荷叶茶产品的成功开发,进一步延伸了白莲产业链,提升了白莲附加值。如今,公司在千善、尖峰、赤水、塘坊、杨溪等8个乡镇均建立了万亩白莲生产基地,参与农户达2000余户,带动贫困农户3000余人。
2、“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近年来,该县按照“立足基础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建设蓬勃发展,大力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新路。目前,已发展白莲、烤烟、食用菌、泽泻等“一村一品”村12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为基础,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一村一品”专业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介,依托地域优势,延伸合作链条,促进产供(加)销一体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壮大“一村一品”产业规模的同时带动更多人致富。旰江镇下兰村是白莲“一村一品”示范村,2008年3月,在县扶贫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该村60户农民注册成立“蓝天白莲”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五统一”方式管理运行,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病杀虫、统一销售、统一收支和盈余分配”,为当地莲农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下兰村白莲面积由2006年的不足300亩发展到如今的600余亩,种莲农户发展到276户,对外销售莲种年逾220万株、荷叶6万公斤,种莲农户户均增收1800多元。2009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示范专业合作社。目前,广昌县共扶持发展白莲生产专业合作社13家,带动了全县农户近万户。
3、“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扶贫模式。以“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产业扶贫是我县的另一大特色。为扶持壮大白莲产业,我县成立了白莲科学研究所,投入1500万元建起了白莲科技博览园。几年来县扶贫部门投入白莲科技扶贫资金260万元,用于扶持白莲良种培育、良种推广、科技培训等。县莲科所通过航天搭载诱变育种,成功选育了太空莲36号等系列新品种,将白莲单产由30—40公斤/亩的水平提高到了80公斤/亩的水平,高产的甚至达到120公斤,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白莲的积极性。该县还将白莲新品种向全县推广,在全县建立起了6.5万亩的绿色食品白莲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2010年,全县白莲总产达5200吨,产值达3.4亿元,莲农实现收入近1800元,人均增收420元,直接带动了农户1万余人,其中贫困农户近3000人。在茶树菇产业的发展上,该县依托抚州润德真菌研究所在甘竹镇建立了200万筒的生产示范基地,用于推广茶树菇液体注入接种法,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民的致富步伐。据该公司介绍,通过液体注入接种法,在菌种分离、母种提纯上可大大节省人工费用,减少杀菌液的污染,使原来用固体接种法所需的1个半月时间缩短为7天左右,变一年一季为一年四季均可生产食用菌,大大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4、“协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近年来,随着该县白莲、食用菌、烤烟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出现了跨地域发展、外向型经营的产业布局。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该县因势利导,根据“产业相近,地域不限”的原则,打破乡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的界限,结合产业布局,建立起白莲协会、烤烟协会、食用菌协会、油茶协会等65个产业协会,通过产业协会促进扶贫开发。广昌县旰江镇下湖村是“茶树菇”一村一品生产基地。2006年该村只有几户人家试种茶树菇。为扶持壮大茶树菇产业,在村支部书记揭友毅的组织引导下,该村成立了茶树菇产业协会,并积极争取到省外专局扶持,5年来共获补助达30万元。该村一方面对加入协会的新菇农建大棚按10元/平米进行补助,最多一户补助达8000元;另一方面,由县扶贫办聘请茶树菇生产大户曾小明当老师,把科技培训班办到村委会和菇棚生产基地。会员邓家燕自从学会种植技术后,连续几年种菇15万筒,年收入达9万元,不但培养了两个儿子读大学,还建起了一栋3层楼的别墅,生活过得美滋滋。甘竹镇则按照“民办、民管、民治”的原则,把“一家一户”单打小闹、分散生产经营的烟农组织起来,通过协会带农户的方式,有组织地带领烟农闯市场。烟农的补助金、贷款、育苗、缴费和销售等事项全由协会统一管理,这样既节约了经营成本和时间,又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5、“互助资金”扶贫模式。为缓解农村困难群众创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农民创业脱贫致富步伐,广昌县按照政府配股、农民人股的形式,大胆创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模式,建立了“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目前,已在上凡、甘竹、小港、赤岭、官庄5个村设立了“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每个村安排扶贫互助专项资金15万元,同时鼓励农民自愿入股,建立“贫困村扶贫互助社”,为生产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帮扶服务。通过一年的运作,该县人社农户数已达266户,其中贫困户86户,发展互助资金总额80.19万元,发放互助资金75万余元,实现产业增收260多万元。长桥乡上凡村利用互助资金帮扶种烟户18户、茶树菇种植户3户。草塘村小组的揭多发,几年前的一场大火把其房屋及家产全部烧光了,揭家成了全村有名的贫困户。今年他向村里申请互助资金1.5万元,种烤烟39亩,年纯收入3万多元。高排小组的李冬荣本来只能种12亩烤烟,因借助互助资金5000元,租用烤房和购买烟苗,现在可种植烤烟22亩,纯收入达1.6万元,比计划增收7000多元。
6、贷款贴息扶贫模式。
广昌产业多,规模大,为尽可能地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的效益,该县从众多的产业中选择了富县富民的烤烟产业作为贴息的主要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烤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共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2万元,覆盖农户1350户,实现年产烤烟5.092万担,产值4000多万元,利润1600多万元,烟农户均增收6000元。
三、创新形式,强化培训,提高农民产业增收能力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支撑。在实施产业扶贫中,广昌县以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使科技培训成为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推手。该县一方面委托县职业中学、县委党校等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青年农民进行扶贫产业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该县聘请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当老师,采取田间课堂、农民夜校、入户宣讲等方式,把实用技能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在油茶产业培训方面,该县采取“培训单位+主管部门+农民”的方式,仅去年就培训油茶林种植能手300多人;在茶
薪菇产业培训方面,该县聘请茶薪菇种植大户曾小明等能人为师,在全县各地以办班、实地指导等形式,培养出种菇能手1000余人。两年来,该县投人科技培训资金达102.4万元,先后举办了烤烟、茶薪菇、白莲、食用菌、油茶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班900多期,培训农民12.9万多人次,印发各类种植养殖教材5万多本,为农民订阅科技书籍3000多册,有2.2万人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共有40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科技培训、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作者简介]
黄德华,江西省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局正科级副局长;吴祖传,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局副局长;陈勇贵,广昌县委宣传部干部。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