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信心 加速赶超奋力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新胜利

2011-01-01贺祥麟

老区建设 2011年5期

  2010年,遂川县加速进位赶超、跨越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基本实现四年翻番;财政总收入跃上了5亿元台阶,达到5.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8亿元,均实现三年翻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接近五年翻两番。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2.85亿元和12.99亿元,均实现三年翻番,其中工业总产值接近五年翻两番,规模工业增加值接近五年翻三番;园区工业实现总产值38.59亿元、增加值11.9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7.7亿元,均实现三年翻番。全县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20:46:34,二产比重比五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接近五年翻三番;农民人均纯收入4961元,增长10.69%。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速遂川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遂川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生态立县、统筹城乡、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把做大总量、集聚产业放在头等位置,协调发展,加速赶超,努力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
  
  一、坚持做大总量,全力主攻项目
  
  一是积极向上争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投资方向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抓紧做好项目的筛选、包装、储备、申报、联络和争取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全年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开发储备1000万元项目280个以上,其中5000万元项目140个以上,亿元项目40个以上,争取上级各类资金9亿元。二是主动招商引项目。继续组建专业招商队,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轻纺制鞋、农业特色产业等,实行定人、定向、定量(任务)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型、税源型大项目和内迁产业整体落户。全年力争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其中落户亿元项目10个以上,引进市外资金12亿元以上,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以上,完成外贸出口5400万美元。三是全力决战园区。以工业园区二期为重点,抓好云岭工业集中区征地扩园、创业园建设以及园区水电路、吃购娱、文卫教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年力争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税收3亿元。
  
  二、坚持做强产业,着力彰显特色
  
  一是提升“三宝”等传统特色产业。围绕助农增收,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要求,找准主攻方向,不断提升遂川“三宝”、木竹、油茶等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基地、龙头、流通和品牌建设,打造以遂川“三宝”农产品为特色的生态产业带,加快实现产业富民。年内力争新种茶叶3万亩、金桔0.5万亩、油茶1万亩、井冈密柚1800亩,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国家级绿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1个。二是彰显优美生态和绿色能源特色。打响中国绿色生态名县品牌,进一步巩固林改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果,把遂川打造成为千里赣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优美县、低碳经济品牌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充分利用丰富水利资源,加快绿色能源开发,打造以江北支水电等为龙头的低碳产业群,着力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三是彰显六大工业聚集特色。围绕“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加快做大电子信息、轻纺制鞋、林产化工、食品药品、冶炼机械、皮具箱包这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大对园区企业的帮扶力度。年内力争新增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家、规模工业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利税7亿元以上。
  
  三、坚持做旺城镇,大力统筹城乡
  
  一方面,加快县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思路,重点建设好城南新区,拓展建设城东、城西片区,完善改造城北老城区,构建“一江两岸三纵四iE+9xYz35FMQ0aZc4edVqw==区五横”的县城发展格局。突出抓好文化公园二期、体育中心、新人民医院、新泉江中学、城东农贸市场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培育城市金融、物流、宾招、信息、房地产业,推进“三宝”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区域性医疗保健、教育中心、小商品集散地建设,加快城市人口集聚与产业集群,力争全县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3%)。着力抓好“三城同创”活动,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进市容市貌整治常态化。另一方面,加快集镇建设,促进圩镇繁荣。继续深化乡镇规范化建设,抓好雩田、衙前、草林、大汾、左安这五大片区的小城镇建设;挖掘各乡镇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创建一批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集镇,努力把乡镇经济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发展城乡物流、旅游、服务业,积极开发汤湖温泉、南风面、白水仙、热水洲等旅游景点,以带动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坚持做优环境,致力构建和谐
  
  一是做优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按照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和“森林城市十创”的要求,继续抓好山上山下造林绿化和城镇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和农村清洁工程,不断创优宜居环境。二是做优发展环境。以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强化开明开放理念,既做优硬环境,通过搞好配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又做优软环境,大力打造“办事时间最短、办事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生活、生根问题。三是做优稳定环境。树立积极的稳定观,坚持在发展中求稳定。强化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安全生产和严打整治,抓好基层维稳、信访、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为“十二五”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做优舆论环境。进一步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意识,掌握舆论传播特点,提高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反应能力,主动、科学、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和社会舆论,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五、坚持筑牢基础,倾力改善民生
  
  一方面,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乡镇村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道路、水利、饮水、用电、学校、医院、有线电视、通信、环卫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要求,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移民扶贫后续帮扶和管理,年内确保完成移民搬迁3000人以上,农民人均增收450元以上。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执政为民发展惠民,加大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和公共社会事业倾斜的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大力发展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