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稼汉到种粮大户的蜕变
2011-01-01石方志
老区建设 2011年5期
在百甫连片的稻阳生机勃勃时,在微青籽饱的稻穗向人们传递丰收的喜讯时,数十名农业工人正在田里喷药施肥,谭龙祥奔走其问,忙着指挥调度、讲解要领。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位曾获全国“种粮大户”、江苏省劳动模范、扬州市“农机大户”荣誉称号的庄稼汉,对发展粮食生产、做大粮食产业信心十足。
逆流而上 大规模承包上地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学毕业的谭龙祥拜师学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铁匠。90年代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上班,加之粮食市场疲软,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低产田大量抛荒,谭龙祥所在的村就有70多亩农田无人耕种。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谭龙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在想这么好的耕地荒芜了,多可惜啊!现在国家对农民种粮给予很多优惠,我何不把村里抛荒的土地承包过来。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1993年,谭龙祥承包村里73亩低产田,承包期7年,开始规模经营。2000年承包期到时,正赶上粮价低谷,1500克小麦只卖1块钱,谭龙祥知道这是暂时的现象,肯定会有反弹。他毅然又从周围农户手中承包了350亩农田,开始更大规模的农田经营。随后粮价果然逐步上涨,种粮不仅不缴税费,而且还有国家补贴。凭着对土地特有的感情,17年来谭龙祥在家乡的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目前粮食面积已扩大到800亩。
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共铸种粮大户
规模化的农业必须以机械化作支撑,谭龙祥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1994年,他借贷4.2万元,购买了全镇第一台联合收割机,1995年又用贷款和自筹资金买了两台收割机。2002年,机插秧技术刚开始在江都市普及,谭龙祥便主动与农机部门联系,带头购买了全镇第一台插秧机。他还多次参加市农机部门组织的操作技术培训,掌握了机插秧关键技术,率先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推广运用。2009年,他购买了高性能“洋马”收割机,并且在所有收割机械上安装切碎装置,多次配合农机部门现场演示,向周边农户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近两年来,无论夏熟还是秋收,谭龙祥承包的800亩粮田的秸秆还田率都达到了100%。目前他已拥有各类现代农机装备40多台套,耕种有旋耕机,栽插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成为全镇第一个实行稻麦生产机械化的种粮大户。
“种粮想要赚钱,除了规模化、机械化,还要实现科学化。”谭龙祥种田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将昔日的低产田改造成了吨粮田,小麦单产450千克上,稻子亩产600千克以上,按每亩300元效益计算,粮食经营年纯收入24万元。他计划近期再投入20多万购买两台烘干机,推行高温循环、电脑入库烘干技术。“使用烘干机,看似比人工晒粮多花劳力成本,但烘出来的粮食质量好,不要看老天脸色,还是非常划得来。”谭龙祥为自己算了一笔账。
携手众乡亲 共奔致富路
作为基层党员,谭龙祥不仅是致富、创业的表率,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周边村民规模种植、科技兴农。村民们缺劳力、缺技术、缺秧苗前来求援,他总是尽力帮助解决。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喷药,应该选用什么品种,周围农民都跟他学,他的田也成了当地的示范田。
在谭龙祥的悉心传授下,他的家乡江都市东汇村涌现出20多个规模经营大户,平均每户种田面积达100亩。村民黄锡祥原先对农事不太在行,谭龙祥就手把手地教他,不厌其烦地讲解农业知识,使他逐步掌握科技种田的一条龙技术,2009年他将承包田扩大到200多亩,年纯收入达到五六万元。村民谭凤祥从部队退伍后,经过谭龙祥的传帮带,踏上承包粮田种植之路,如今已拥有收割机、运输车、插秧机等多台装备,资产达30多万元。
实行规模种植以后,谭龙祥积极吸纳安置多名村民到自己承包田里当农业工人。有农机技术特长的聘为农机手,年大体弱的安排除草、晒场等轻活。“想不到我还能成为‘领薪族’,一年能挣几千块钱,而且不影响照顾孙子上学,这都是托了谭龙祥的福!”村民冯龙珍开心地说。目前谭龙祥的承包田正常安排100多名劳力、半劳力从事规模生产,用于村民工资的支出每年近30万元。
[作者简介]
石方志,江苏省江都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