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四”时期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

2011-01-01罗映纯

编辑之友 2011年6期

  新闻专业主义近十年来在学界与业界引发了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它在近现代新闻业中已有萌芽。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成为我国报刊和报刊思想的主流。在新闻专业主义重新被探讨的今天,重回历史现场,探寻它在我国的萌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专业”(profession)一词意味着声明或者宣誓(professing)的行为与事实,它意味着某一职业的从业者们声称对某些事务具有较他人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对其客户的事务具有较客户本人更多的知识,亦即专业知识的积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一个职业是否成为专业,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外,还有很多具体的行业实践标准及内化于个体的专业理念。行业实践标准包括: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需的系统训练、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确认这些范例的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此外,经行业实践而内化的信念、价值观等,即为专业理念。具体到新闻专业主义,按西方的观点,其基本理念包括: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者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任何职业的专业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据威伦斯基考察,一个职业转变成一个专业,需经过5个阶段: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的职业——建立起训练学校——形成专业协会——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掌管自己的工作——专业协会公布正式的道德准则。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有其形成的社会背景:19世纪中后期,基于市场化社会产生的大众化报纸,形成了职业报刊的早期模式,“尤其是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掌管《纽约时报》后所基本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20世纪初期,新闻教育以及涉及新闻事业的职业团体出现,尤其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记者守则》提出了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使得新闻专业化由实践层面向个体自觉的理念层面转化;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提出了“社会责任论”,意味着更加自觉的专业自律机制出现,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同样,作为历史的具体过程,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建构呈现着自身的特点:与美国新闻实践起于小印刷业主的盈利活动不同,中国近代新闻业源于西方宗教报刊与商业报刊的移植,在西方报业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中,孕育出本土“文人论政”的报业模式;清末民初,职业记者作为一个阶层开始出现,意味着新闻的专业性成为可能;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以“西化的思想、专才的教育体制、泛政治化的学术追求”为特征的学术范式,新闻教育兴起,新闻学术社团建立,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发扬光大,新闻专业主义呼之欲出。但后来现实情势的变幻掩盖了新闻专业的锋芒,新闻专业主义没能发展成中国主流的新闻话语与实践。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五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专业理念被清晰表述、新闻教育(这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专业实践资格的重要保证)得以设立,职业名记者(这是彰显专业精神的重要标志)出现,均意味着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露出端倪。
  
  一、中国新闻业文人论政的传统
  
  对于五四,我们更多地把它看作一个时代概念,而不仅仅指五四运动。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来说,五四时期的跨度大约是1917—1921年,或者更远一点说,晚清与五四也有一以贯之的联系,“正是这两代人(文人)的共谋与合力,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文人论政”是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其直接渊源是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近代中国濒临危亡,报刊是知识分子参与国事,表达政治理想,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是最后一代封建士大夫)如王韬、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还是五四时代的新知识分子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莫不如此。报刊“文人论政”肇始于清末文人王韬,但这是一种强调“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一党一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主义的原则发表自己的政见,闪耀自己独异的批判和建设的光芒”的论政,与后来泛滥成灾的党派论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文人论政”与“新闻专业主义”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前者是一套关涉中国知识分子以文章参与国事的话语,它是知识分子以手中之笔发言为声,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大事表达独立见解的一种方式,体现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后者则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表达现代新闻理念的现代话语,它强调媒体服务于公众利益,用新闻事实说话,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权威性,不受任何经济与政治力量的控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报刊“文人论政”与来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强调自由主义的立场,通过媒体为公众(民众)利益服务。只不过前者注重个体的道德力量,而后者关注集体(或专业社区)的自律;或者说,作为受儒家文化浸润的中国知识分子——报人的主体,不自觉中好为社会之师,以提供权威意见为荣,而以专业人士自居的西方媒介工作者,对受众则平等待之,在新闻实践中尽量不掺杂意见,以得到最大多数受众的青睐。
  正是文人的秉性及近代中国备受屈辱的特殊历史,造成了“近现代史上,无论是著名报刊还是著名记者,其社会影响和贡献首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其次是针砭时弊、自由议政的舆论监督,作为最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则在最次”的局面。直到五四时期,新闻事实的报道才受到重视,报刊政论色彩有所减弱。因此有学者认为五四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当然,这里所讲的萌芽,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而言。事实上,专业化的实践——信息报道模式早在晚清西人在华办报中已经有所体现,只不过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对古老的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各种合力的推动下,新闻专业化的呼声才进入大众视野。
  
  二、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萌芽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价值重建运动,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尺度,多元的价值尺度,一种不以单一标准衡量世界的价值尺度”。在这场价值重建运动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传播思想体系的建立,就是价值重建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活跃在社会上的一群自由主义学者与报人,在西方新闻思想与专业实践的影响下,开始了中国报刊如何专业化的思考。这个群体的主要代表有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他们出版了国人自著的第一批新闻学书籍,对我国新闻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照上文所述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传媒的职能、新闻从业者的立场、新闻报道的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可清晰见到我国最早一代新闻学研究者思想中闪耀的专业主义光芒,而这些专业主义的思想光芒,对于以后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
  20世纪初期,美国大众报业发达,职业理想初步建立;同时期的日本,受欧美影响,自1868年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新闻业也获得迅速发展,“明治三十年代到明治末期的日本报业,完全步入资本主义的企业化经营方式。”《朝日新闻》就是当时著名的现代化大报,它独立客观,不偏不倚,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奖”。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或求学日本,如邵飘萍1919年在《朝日新闻》做过一年编辑,或留学美国,深受新闻专业理念熏陶。归国以后,这些知识分子在我国新闻学研究上做出了不少“破天荒”的探索工作。这些开创之举的意义,黄旦先生认为:不仅仅在于开启并且创立了中国的新闻学,在更深层次上,它还昭示了另一个“破天荒”的意义——第一次触及和研究中国报刊的职业化问题,并形成了中国新闻思想史上第一个关于新闻职业化的思潮。
  可惜,不久,中国社会由文化层面的“思想启蒙”转入政治层面的“救亡”,徐宝璜他们所呼唤的职业化新闻思想也掩盖于报刊是革命工具的主流话语中。
  
  三、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为范式的新闻教育
  
  根据威伦斯基的观点,新闻教育在新闻专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新闻教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新闻学研究是和报刊职业化或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相伴而生。”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包括一些新闻学团体)兴起于“五四”前后,受美国新闻学尤其是密苏里新闻教育的影响非常大,这是促使新闻专业主义萌芽的重要因素。密苏里新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理念上,它推崇新闻专业思想,首创记者守则,“尊重事实”是“密苏里精神”的核心;实践层面,它强调“动手做”的职业取向,注重职业训练与规范。诞生至今,它在坚守与传播新闻的专业主义上一直有着世界性的影响。
  可见,五四时期我国有影响的报学系(新闻系)和美国新闻教育尤其是密苏里新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1、国内新闻学鼻祖和主要传道者徐宝璜接受过美国新闻教育,邵飘萍在日本接受的新闻经验也与美国新闻精神一脉相承。2、著名的圣约翰大学与燕京大学,其新闻专业从师资到课程设置,深受密苏里新闻系的影响。毕德生(DonPatterson)、武道(Maurice Votaw)、聂士芬(Vernon Nash)都毕业于密大;圣约翰大学报学系以英文授课,课程和课本都沿袭密苏里;燕京大学新闻系则学密苏里提供四组课程:新闻和编辑、商业管理、新闻专业技能及新闻理念。3、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倡导者——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五四前后——1914年、1919年、1921年访华,带动了中美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交流,撒播了新闻专业主义种子,推动了“美国新闻专业模式”在中国的萌芽。
  总之,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新闻教育,按西方的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范式建立起来,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规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批专业报人相继毕业。被称为“新闻奇才”的张友鸾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曾就读于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后来成为《新闻报》的总编辑,其“张氏标题”至今为人称道,而与其同求学于平民大学新闻系的左笑鸿、吴隼也都是当时新闻界的骨干;著名的自由主义报人储安平曾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新闻系,他创办了具有鲜明民间立场的《观察》周刊。
  
  四70c4743713f78e9cbcbf3e5822300e62、作为专业精神范例的名记者
  
  专业化过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的出现。在新闻领域,“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新闻从业者,与新闻业中某些‘热点时刻’一道,共同成为凝聚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范例”。民国初年的职业记者,尤其是五四前后一批名记者的出现,足以构成我国新闻专业精神的范例。
  职业记者的出现,意味着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同时也表明采访成为一种全职的常态工作。“采访的运用绝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报刊职业化的标志。它意味着记者和报纸地位的一种变化,展示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五四前后,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等名记者,更以他们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成就,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的典范。
  
  1、他们均留学日本,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洗礼。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者,命运多么相似,最终都成为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殉道者。
  
  2、他们均以新闻业为终身职业。黄远生作为清朝最后一批进士之一,且留学过日本,本可以显赫于官场,但他最终辞官不做,执意以新闻为职业,这在报人地位普遍不高的当时,尤其难能可贵。邵飘萍自青年时代即与报刊结下不解之缘,先后服务过的报纸有《申报》《汉民日报》《时事新报》等,并创办了独立的民间报纸《京报》。林白水被方汉奇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攻读新闻学的人,他27岁进入报界,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达十多种,最后因其《社会日报》上激烈的言论而遭当权者毒手。
  
  3、在新闻实践中,他们的专业技能均获得外界与同行的认可,既提升了新闻业的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的范本。黄远生作为职业记者的生涯不长,但其采访与写作所达到的专业程度,至今为人称道。他开创的“远生通讯”新闻文体,注重材料的真实性,打破了长期以来报纸上以政论为主体的报道模式,黄天鹏在《新闻学概论》中评之为“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远生在《忏悔录》里提到记者之“四能”,乃是从实践层面强调新闻从业者广泛接触社会、深入调查研究、客观公正写作等有别于报刊政论家的特殊素质,这正意味着我国报纸由以政论为主向以新闻报道为主的过渡。总之,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五四为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萌芽培育了合适的土壤,而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时至今日,新闻专业主义已成为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然而,回首五四这段特殊的历史,感受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萌芽,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仍具有重要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旦.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13.
  [2]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8.
  [3][4][11][19][23]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71):17—59.
  [5]Johnstone,J.W.C.,Slawski,E.J.&Bowman,w.w.The News Peopl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Press,1976:98.
  [6]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7][9]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
  [8]陈平原,夏晓红.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M].广东:广州出版社,1999:4.
  [10][14]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1,224.
  [12]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9.
  [13]傅国涌.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2.
  [15]李明水.日本新闻传播史[M].第6版.台湾:大华晚报出版社,1987:153.
  [16]黄旦.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6.
  [17]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18]张威.“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8(10):80.
  [20]Schudson,M.The power of news[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95:47—49:72—93.
  [21]方汉奇,林溪声.林白水:以身殉报的报界先驱[J].新闻与写作,2006(9):30.
  [22]孙文铄.“报界奇才”黄远生[J].中国记者,19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