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智慧的心理要素及养成

2011-01-01于本淑

编辑之友 2011年6期

  编辑智慧是指编辑对出版物和文稿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鉴别力和创造力等。在编辑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诸多要素中,观察、记忆、鉴别、创造等能力,是编辑智慧的主导要素。情感、意志、欲求、性格、气质等要素,与智慧也密不可分,对智慧的养成都有积极影响。下面,笔者着重剖析一下主导要素对智慧养成的影响。
  
  一、观察力
  
  人的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觉)。编辑在审阅文本、视频文件时,凭的是视觉;审阅音频文件、与人交谈时,凭的是听觉;修改稿件时,凭的是运动觉。即使在网络时代,编辑也未用上嗅觉、味觉、肤觉。因此,编辑善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知觉视听文件和事物,显得至关重要。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获取直接知识的知觉,是编辑智慧的根基。一个好的编辑应当是一个专家,而一个专家的素质形成离不开观察。在观察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只有走完这三个阶段,特别是经过思考、感悟得到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编辑在选稿、加工过程中,能够眼光敏锐、慧眼识珠,首先得益于观察力。挪威数学家N·阿贝尔(Abel)是个穷牧师的儿子,1826年写了一篇论文——《关于非常广义的超越函数的一般性质的札记》,寄给了当时许多著名数学家,均未得到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在“妄想”。后来,这篇论文被《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独具慧眼的编辑发现了,发表在该杂志的第一卷上。法国著名数学家A·勒让德看到后,惊讶地称赞:这是世界各种发现中最卓越的发现,“他找到了我探索40年的解法”。1830年法国科学院授予N·阿贝尔优秀数学奖,他的发现被命名为阿贝尔定理。这位编辑能有如此眼力,完全得益于他的厚积知识和超人的观察力,这才能拂去明珠上的灰尘,使之放出耀眼光辉。
  一个编辑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首先是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有周详的计划;其次是观察前学习相关间接知识,使观察的要点更明晰、更新颖;第三是观察一定要走完获取知识的三个阶段,特别是不能迈过思索、感悟阶段,切勿将感性知识囫囵吞枣。
  
  二、记忆力
  
  无论是概念、判断、原理等抽象经验,还是事物的具体形象,都会借助语言在头脑中保持和重现。这就是记忆,它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的“质”,是指记忆的精确、巩固程度,即记忆的精准性、持久性、备用性;记忆的“量”,是指记忆的速度快慢和内容多寡,即记忆的敏捷性、广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聪明与否,记忆的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编辑智慧有赖于记忆力的品质高低,它构成了评价一个编辑记忆优劣的尺度。一个好的编辑,头脑中应当存储广博的学识,特别是有关本学科的知识、本媒体已报道过的内容,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在选题、组稿、编稿中游刃自如。在接到一篇新稿时,立即判明它是否与国内外本学科出版物尤其是自己出版物已报道的内容相重复,有几分新意,是否为本学科的前沿课题;一个编辑读完一篇稿件时,虽不要求过目成诵,但应大体记住它的内容,记得愈多愈好,以便对文稿有个中肯的评价;一个编辑同一个读者、作者、审者见过一面之后,再次见面时,最好能说出他的姓名、单位、祖籍,甚至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细节,这样,给人惊喜,能立即拉近彼此距离。良好的记忆品质,不仅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记忆像一部机器,越用越灵,不用就锈。记忆力是需要锻炼的,不锻炼会衰退。我们不妨每天抽出1个小时左右,专门背诵,死记硬背,锻炼记忆。积以时日,不仅熟记了大量信息,而且头脑灵活,记忆敏捷。记忆有“术”也有“窍”,有人能将一本《新华字典》从头背到尾,连个标点都不差,令人叹为观止。这是记忆的一种“绝学”。我们应该探索这种“绝学”,努力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比如强化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无意识记转化为有意识记;再比如读、说、听、写同时进行,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同一信息在大脑皮层建立多个兴奋点,以加强记忆。
  
  三、鉴别力
  
  鉴别力是编辑对作品的真假、正误、美丑、新陈的辨别分析力,它以存储知识的多寡和运用的能力为前提条件,是智慧的重要因素。
  绝大多数作品(网络出版中的许多帖子、音像除外),都必须经过编辑的鉴别、评价、加工,才能公布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编辑在选稿、审稿、编稿中必须具备较高的鉴别力,才能无愧于对文稿的“生杀大权”,才能在文稿“接生”“枪毙”之间,判别处置得当。否则,就会误判误杀。著名的例子是:Hans Krebs的关于生物体内三羧酸循环定律的论文,最先投到世界著名杂志Nature(《自然》),却被退了回去;后由另一著名杂志《酶化学》发表,并获得诺贝尔奖。这成为《自然》杂志的最大遗憾。1988年,《自然》在报道另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曾有段深刻的反思:“对一个编辑来说,最大的噩梦无疑是拒绝会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一个有智慧的编辑,是决不会犯下误判枉杀错误的。
  编辑对文稿内容的鉴别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否有益。编辑首先鉴别文稿的观点、内容真善美的成色,对读者心理有益还是有害?对科学文化的积累有利无利?对实践的指导有用无用?二、是否新颖。文稿有无新的思想观点?有无新的人物形象?有无新的理论方法?有无新的发明发现?有无新的对策经验?有无前瞻性先进性?三、是否合时。文稿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否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门话题?是否是三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四、是否泄密。是否涉及党和国家重要机密?是否涉及科学技术重要机密?是否涉及个人隐私和名誉?这些问题的辨析,都需要智慧编辑去殚精竭虑。
  编辑对文稿形式的鉴别力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的取舍是否得宜,表达得是否新颖独到,语言是否简洁优美,布局谋篇是否精当,等等。千里马须有伯乐识。编辑不具慧眼,便难以透视其中奥妙。
  提高鉴别力,是编辑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掌握明辨是非、真假、美丑、新陈的标准;其次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传媒领导部门和本学科领域的法规、保密条例,吃透“3C头”精神,勿使作品碰上“高压线”;第三,最大限度地吸收、记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信息,让自己成为一个博识广闻、一专多能的专家兼杂家;第四,锻炼写作能力,自己最好也是个写作高手,没有写作能力的人,是不可能编出上乘作品的。
  
  四、创造力
  
  编辑的创造力是编辑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结合体。创造想象是不依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是首创性,是他人、前人未曾想过、未曾描述过的新形象。创造思维是编辑独到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产生新概念、新方法、新形象、新产品。编辑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总是先通过创造想象产生新设想的“蓝图”,再在这个“蓝图”激励下积极思索,不断修正、补充甚至改建“蓝图”,从而实现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的水乳交融。编辑的学识、经验不知在哪个结合点上突然碰撞出创造火花,以顿悟的方式豁然开朗,使难题得以解决,“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常说的“灵感”、“灵悟”。创造力虽然常常在瞬间进发,但它却如俄国大画家列宾所说,是对长期艰苦劳动的奖赏。
  编辑的创造力表现在独立创造和在文稿基础上再创造两方面。编辑的独立创造表现在选题、组稿、出版物的总体设计以及封页、正文的版式设计等等,这需要编辑独到的创造性劳动。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在编书、编刊、封面装帧、版式设计、新书预告等方面都力求创新,有许多创见传世。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的书籍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创造性,而且在装帧插图上富有创新精神。一本《开明英语读本》配有丰子恺童趣横生的插图,是当时中学教科书中绝无仅有的。开明书店的出版物外观清新、秀丽、典雅,自成一格,饱蘸着鲁迅等名编的创造心血。
  《编辑之友》原主编孙琇说过,编辑“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最高追求当是推出‘领世之作’,即努力编出在一个领域中有引领作用,处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这是编辑创造力的最高境界。能够选到、组到、编出“领世之作”、“前沿成果”,是编辑的最高追求,也是编辑的最高智慧。
  编辑的再创造,则表现在对文稿中知识的识辨、修正、升华,对文稿的篇章结构、逻辑文法、格式符号的修改、规范和优化。没有编辑的这种创造性劳动,不论是初级经验型的知识,还是高级理论型的知识,都带有原始性、无序性和不完备性,公之于世之前,只能算作个体知识。只有实现了编辑化出版之后,才能构成社会化的精神财富。因此,编辑的再创造,也是精神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编辑的创造力来自勤奋学习和艰苦劳动。一生有1300多种发明的爱迪生说得精辟: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高尔基说得更好:天才就是劳动。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则说:“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这就告诉我们,智慧不是上天赐予的。一个编辑只有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充分利用业中、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不断提高求新性创造想象力和求异性创造思维力,不断提高辨析事实真相的鉴别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Vera Rich.Nature.1988,335.
  [2]孙琇.比如最高追求与编辑意识.编辑之友,2010(2):27.
  [3]哈佛.看一眼就会明白中国缺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97afbd0100m3n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