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丛林
2011-01-01鲍尔吉.原野
鸭绿江 2011年1期
如果把文学当磨石,人当准备磨成针的那根铁杵,会发现这根铁杵不禁磨,真不禁磨。磨着磨着,不是磨成了针,而是磨没了。
所以有人说,如果把文学当岁月过,日子太不搁过。人钻进文学这个迷宫里,少年懵懂,青年懵懂,老了还懵懂。文学的日子好像没什么峰回路转,更没有高歌猛进,如是,少年时分钻进不辨方向的灌木丛,手拨着荆条,埋头走,看不到前面的路,只见头顶的星月或太阳,只有白天黑天,昼夜而已。走着走着,见河面,临水照脸,已经老了。
倘若真的有路走,也就不是文学了。高歌猛进的路,越走越宽的路,于文学只是俗套的、概念的模式,很容易走到头,尔后弹冠相庆。走进灌木丛,没彼岸也没有得胜的标志物。但想一想,在文学里没得胜利,也说不上失败。失败这个词,最多是说时间白白浪费掉了。然而于我,沉溺文学,虽无所得,也没败,算偏得。这一种度过光阴的方法比我见到的许多种生活好得多。
文学让人最不安之处,是无论何时都不敢说自己懂了文学。作家不是电工,他真说不清自己在干什么,也说不清自己想干什么——那些目标明确、以写作钓名钓官的人跟原创性的文学无关。我对文学一会儿觉得明白,一会儿又觉得糊涂。比如说,写了好多年,发现文从字顺也很了不起。这不是很简单吗——文从字顺?其实不简单。还比如,做得简洁、朴实都了不起。那么,我们追求过的浪漫呢?诗意呢?这些东西压根没见到。或者干脆说我们压根没弄明白什么是文学的诗意。
我仅仅是说,文学的丛林里不知藏着多少迷途的人,而我是其中一个。走着走着,会走回原来的地方。或者说,我们自己觉得在狂奔的时刻,其实是在一条逆行的传送带上狂奔,几近于原地踏步。
后来,我们手里积攒了一些说不出的东西。说不出不是保密,也不是保守,而是在创作中慢慢体悟到的说不清的东西,比如说作品的节奏、味道,总之说不清楚,每个人体悟也不同。这样说近于玄虚却并不玄虚,就像骑自行车的技术与吹笛子的技术都说不出。我们同时积累了大量令人羞愧的记忆,也就是所谓失败的经验,开始知道那些虚伪的、功利的写作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好看的长相。
对我而言,写作优胜的道理说不爽利,但能辨出坏的文学写作是什么样子。我提醒自己,勿要踏入此辙,但踏没踏入,说实话自己心里也没底。
从事文学最大的好处,是以创作者的经历阅读经典,悠然心会,心驰神往。读到好的地方把自己都忘记了,更不必提自己的所谓创作。有时想,世上已有这么好的东西在,自己还写什么写?话虽这样说,回过头来还会写一点想写的东西。我们都想从造化手里偷一点东西出来,放在自己名下。可偷来的东西好还是不好,只有上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