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实\\求是\\图新

2011-01-01姚文放

求是学刊 2011年1期

  去东北已经不下十来次了,由于投缘吧,对于这片黑土地豪爽大气的风土人情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记得有一次离开时我说了句发自肺腑的话:“我爱东北人!”在东北的几所高校中有一帮同道兄弟,在几个重要的学术刊物中也是朋友一堆,都是一年半载不见面就想得慌的交情。就说学术刊物,从沈阳的《社会科学辑刊》到长春的《社会科学战线》、《文艺争鸣》,再到哈尔滨的《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等,交往之频繁绝对超过本省的刊物。近年来这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诞生的学术刊物都已走过30年的辉煌历程,都在一些时间节点上举行纪念活动,组织纪念文章,前不久我曾应邀为《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撰文,此次《求是学刊》发刊200期纪念,也约我写点什么,我深感责无旁贷,何敢言辞!
  为了准备文章,将以往在这些刊物发表的文章翻检一过,发现自己在上述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总数大大超过其他刊物。仅《求是学刊》,从1991年至今已发表了14篇之多,其中《新华文摘》1篇全文摘载,1篇论点摘编,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载。另外还为该刊主持2组专栏文章,《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一文2001年获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一等奖。本人2001年起被聘为该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年来与《求是学刊》的超密切关系使我对于该刊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感受也格外真实和深切。我觉得《求是学刊》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它始终抱有崇高的学术理想。历任该刊主编的衣俊卿教授、丁立群教授以及李小娟编审等始终标举“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坚守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学术定位,使得该刊在国内众多高校学报中显得特别优秀也特别抢眼。多年来国内学术刊物有一种现象,那些学术质量上乘、学界认同度高的高校学报往往带有社会性学术期刊的性质,如《文史哲》、《文艺理论研究》等,《求是学刊》毫无疑问也在其列。特别有意思的是,我院资料室多年来一直将该刊与《求是》杂志一道放在书架第一排的显要位置,可见“求是”的办刊主旨是多么地受人青睐。近年来,我对于一些学术期刊在商业化大潮下变身变味的做法一直存在腹诽,有的将刊物扩版加期、增大增厚,有的将文章压短瘦身以增加篇数,有的热衷于跑场子拉转载率,有的收取高额版面费,如此做法,均有违于学术精神和媒体使命。值此浊流,该刊自清,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高品位、高格调和朴实严谨的编辑路线。同时,该刊从2003年起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04年继续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和编辑部三审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这就从制度上确保了稿件质量的不断提升。凡此种种,维护了该刊良好的办刊形象和学术声誉。唯其如此,《求是学刊》近年来方能跻身全国高校学报的第一方阵,在众多竞争者之中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
  《求是学刊》的高品位、高格调与该刊“专家办刊”的路线是分不开的。不仅该刊历任主编是学术名家,而且编辑部成员也不乏知名学者。该刊非常重视各位编辑的在职深造,在熟悉的编辑中多人都是在职完成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有的目前还承担着国内、省内以及黑龙江大学重要的学科工作和学术职务。例如文学版负责人杜桂萍教授,本身就是博士、博士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得主,中国戏曲史研究专家,同时担任着黑龙江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中文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等职。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编辑群体,撑起了该刊的一片广阔天地。他们既是编辑家、出版家,又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因此在栏目的设立、稿件的组织、遴选的标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眼光、思路和招数。例如该刊的“重塑文学史: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不啻是“名刊”中的“名栏”,近年来发表了许多古代文学研究上乘之作,已然成为海内外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镇。另外像“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等栏目,也已成为海内外学界精英麇集、思想勃发的园地,各种热门话题、学术焦点的发源地。
  与广大作者建立长期联系和深厚情谊,是《求是学刊》能够引领学术潮流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由于该刊靠专家办刊,所以与广大作者的联系、沟通就成为“近距离接触”,该刊的编辑也就是学术圈内人,所以对于学术界的脉搏和心跳也就摸得特别精准。例如近期本人正在与该刊文学版策划一组关于“文化政治”的专栏文章,这一话题是从2009年夏本人参加黑龙江大学举办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的大会发言引出的,那次发言论及的“文化政治”问题引起了会议代表的兴趣,也引起了该刊的注意,当时就拟定让我就此话题组织一组文章。该刊捕捉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敏锐感觉和快速反应真是让人深感佩服,而这种学术敏感是以拿捏学术界研究动向的准确度和分寸感打底子的。与《求是学刊》能够保持长期友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该刊真正做到了待人以诚、处事以宽,与广大作者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对作者从不骄纵,从不苛求,就像孔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不凭空臆测,不独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我想,这既是指一个人的优质品行,也是指一个刊物的良好风格。《求是学刊》恰恰做到了优良的刊物风格与个人品行的完美结合,所以赢得了广大作者的拥戴,也收获了广大作者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