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的良师益友

2011-01-01吕世伦

求是学刊 2011年1期

  《求是学刊》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地迈过30余年精彩的历程,出版了200期。这是学界一件大喜事。
  该期刊的实践证明,它不愧是一座优秀的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平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对它有某种愈益增长的缘分,从内心里将其当成良师益友。良师,我常常能从那里获得此前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东西,尤其理论观点上的启发;益友,我在那里不断地结识新的学术同人,并通过间或的撰稿而同大家相互切磋。我一生从事理论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深知该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若缺乏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功底便寸步难行。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综合杂志的《求是学刊》,对才疏学浅的我就助益良多。
  根据长期间的体验和相关的比较考量,我感到《求是学刊》办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与提升“求是”这个既定的宗旨。求是,即追求真理,不仅探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和运动的规律,更要探讨主观的精神存在和运动的规律。就后者而言,该刊既排除以往极左年代纯意识形态化的偏见,也避免西方一些自由主义者非意识形态化的虚构。马克思早在1842年便指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信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4页)以此论述做参照,可以发现,《求是学刊》颇为注重学术价值的酌量,没有设置任何学术禁区,当然也非政治权力的工具。在这个园地里,作者各抒己见,彼此砥励,气氛活跃。而且,它视野开阔,内容丰盈,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但是,这种学术自由不是骚人墨客式的孤芳自赏,其表达的是人民的自由和自由的人民之各种诉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和世界进步的现实。正因为如此,《求是学刊》在型塑理想化的文化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应有的贡献。我这样讲毫无恭维之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
  目下,社会上风行着一句话叫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可谓至理名言。毋庸置疑,人类对自由、尊严和幸福的追求及其实现,永无尽期。面对这种情况,“自由的出版物”之成果,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什么“最”字。如果说每个学者的攻研是无止境的,那么,各种形式学术研究的传媒,也应当像个“过河卒子”,只能奋勇向前。
  我期冀并深信,《求是学刊》必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