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概念的三层次
2011-01-01张奎良
求是学刊 2011年1期
光阴荏苒,日月经年,不觉间,《求是学刊》已经发行200期,历经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正是黑龙江大学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我来说也是我开始从事哲学研究并跻身国内哲学研究队伍的关键年代。《求是学刊》是我成长的摇篮和阵地,在我科研起步之初,各方面都很稚嫩,《求是学刊》不嫌弃我,给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几年时间发表我的几篇文章就使我迅速地走过了科研的“见习期”,增强了自信,摸清了门路,把我带入了玄奥的哲学领地。三十多年间,我在《求是学刊》上发表了近二十篇文章,光从数量上就足以见证对我的垂青和关爱。每想到这里,对《求是学刊》都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求是学刊》不断发展和辉煌的同时,也把我的哲学思考引领出来。三十多年来,《求是学刊》秉承唯实求是和严谨创新的办刊精神,越办越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国内同类刊物中一直居于前位。当此《求是学刊》发刊200期之际,就不过多溢美之辞。转念又突发奇想,欲借此良机把我在该刊2006年第1期发表的《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一文中未尽之意,重新表达,揭示人概念的三层次,权当对《求是学刊》发刊200期的恭贺和纪念。
——题记
人作为天地间最具有灵性和智慧的生物在不断追问外部世界的本质的同时,也经常反躬自问:人是什么?人和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这是元问题,是终极追问,人类的全部思想和学问都包括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局限,在人的问题上,虽然也不乏极有价值的科学探索,但是总的说来,人还欠缺对自己的深刻理解,人的自我意识还处于童年和迷茫中。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冲破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所散播的人学迷雾,掀开了人的自我认识的新篇章。综汇马克思的文本和时代精神的积淀,现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揭示人的概念的真实内涵,借以回答直到现在还存疑的以人为本的人是什么人的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的人是类的人,是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生命共同体。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类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正是这种类特性“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所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273页)。马克思的这些话虽然颇令人费解,但意思却也明白:人以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即改变和创造世界的实践而与动物相区别,自成一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别于物类和动物类的人类。因此,人的类特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也是人最宽泛的边界线。以类特性为基础,还在人的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衍生出人固有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意识本质、审美本质。它们都统一于人的类本质或类特性,是类特性的延长和分化。与此同时,人在共同体生活中也凝聚出与动物之兽性根本不同的勇敢、同情、友谊、怜悯等善良人性来。人作为一个类与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和人性天然连接在一起,丧失了这些本质和特性,人就会异化,人也就不是人了。日常生活中说“你不是人”,“丧尽天良”,“灭绝人性”,“与禽兽无异”,等等,实际上都是在表达人是类存在物的道理。
其次,以人为本的人是群体的人,是类分化的基本层次。类虽然划清了人与动物的界限,但对人本身来说,类只是反映了一种共同性,揭示了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基础。类太空泛和一般,只能圈定人类整体存在的外延,而不能区别人自身,因而作为类的人是笼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幻和不现实的,不具具体性和可指认性。现实中谁都不能说人是张三,动物是老虎,而只能说人和动物只有通过张三和老虎而存在,人和动物大致地包括了张三和老虎的特性,抛弃了它们偶然的和特殊的因素。人要摆脱这种类的抽象性和虚幻性而走向现实和具体,就必须通过实践进行分化。实践是分化的基础,依据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不同特性和多次往复,人分化为不同的群体,出现了职业和阶级的区分。工人和农民已经扬弃了类的一般性,是人的具体化和现实化的第一个阶梯。作为群体而存在的工人和农民打上了实践铸就的烙印,新增添了超越类特性的阶级属性。工人和农民不仅是人,具有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类特性,而且他们因各自从事不同的具体活动而分开,成为不同群体的现实人。这是作为类的人迈向现实的第一步,群体性也就因此而成为标志人的分化进程的第一个里程碑。马克思说,唯物史观考察历史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在原始社会,由于实践水平不高,人的分化不明显,还没有形成特征鲜明、较为固定的群体,人基本上以自然人的身份出现。从奴隶社会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奴隶主、平民和奴隶阶级群体,群体的阶级性构成人的第一身份和基本属性。在整个私有制社会中,无论是封建社会的领主和农奴,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工人,凡是人都以群体特质作为对“你是什么人”的首要回答,如我是平民、工人、农民等。至此,人完成了从类的虚幻性到现实性的过渡,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也就是在阶级和群体中获得了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最后,以人为本的人是个体的人,是现实人的最终归结。类经过实践而分化为群体迈出了人的现实化的关键的一步,但这一步还不是最后的一步,实际上群体还可以继续分化和细化为更小的群体。更小的群体还可以继续分化,直至细化为个体的人,人的分化和现实化才最后终止。所以,认识人既不能停留在类特性上,也不能停留在群体性上,只有对构成类和群体的个体的人也有一个明确的社会认同和自我意识,才算最终摆脱了人的虚幻性和抽象性,彻底实现了人的现实化。理解人的个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前提,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个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确立了个人成其为自己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根据,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个人构成了人的特定群体,而许许多多的群体又构成整个人类。在这个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关心每一个人是历史和现实的终极底蕴。在历史上,阶级群体曾经长期主宰历史,为了阶级的利益和使命牺牲个体的人是屡见不鲜和天经地义的,实际上这种牺牲往往是与构成阶级群体的个体的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相伴随。强大的个体以一当十,可以弥补数量上的缺欠,乌合之众即使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历史的进程归根结蒂取决于个体的人的素质和能力。
当今,历史已进入了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新成果,人的能力和价值空前提高。如果说历史上曾经有过以阶级为本的时代,那么,今天历史已翻过了一页,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新纪元。以人为本的人兼具类特性和群体特性,但更强调的是个体的人,要把每一个人都视为本,把对本的重视与关怀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特别要关爱个体的生命,把生存权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生命陨灭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总之,以人为本的人是类、群体和个体三者的统一。人内涵的这三个层次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