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柯维希
2011-01-01周丽锦
编辑之友 2011年3期
只有一个作者才能够理解,一个伟大的编辑如何能做到既是一位父亲、母亲、教师,也是一个魔鬼或者上帝。
——约翰·斯坦贝克
在美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帕斯卡·柯维希和约翰·斯坦贝克长达30年(1934-1964)的友谊一直被传为佳话,对于今天的出版人亦有无尽的启示。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文体学家、新闻记者和社会批评家。他是继刘易斯、奥尼尔、赛珍珠、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第6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斯坦贝克一生创作了近20部小说,主题涉及文化、政治、战争、自然科学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坦贝克声名显赫,然而他背后的无名英雄柯维希在出版界之外也许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当然,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中,这是普遍的现象。编辑在选择这一行业的最初,就已经对此心知肚明而且心甘情愿。本文以柯维希为主角,以他在与斯坦贝克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为线索,试图找到让这棵友谊之树常青的养分。
一 执著的编辑
柯维希把他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出版事业,先是一个不够成功的出版商,后来作为一位伟大的编辑施展了全部的才华。
早期的柯维希出版过期刊,开过出版社和书店。1928年,柯维希在纽约和唐纳德·弗里德合作开办了又一家出版社——柯维希一弗里德公司,出版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美国悲剧》和洛克维尔·肯特的现代插图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作者,也是一位难得的挚友——约翰·斯坦贝克。柯维希一弗里德公司于1934年与斯坦贝克签约,次年就出版了斯坦贝克的《煎饼坪》。此后不久,唐纳德·弗里德另谋出路,公司举步维艰。1938年,维京出版社的社长哈罗德·金斯伯格给他发了一份电报:“你想离开公司了吗?”柯维希带着斯坦贝克一起来到了维京。斯坦贝克在维京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长谷》。从那时起一直到1964年柯维希去世,一位伟大的编辑和一位伟大的作者以维京出版社为舞台,不断上演精彩的剧目,《愤怒的葡萄》《人与鼠》《伊甸之东》等,为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维京出版社期间,除了斯坦贝克,与柯维希合作的作者还包括吉尔伯特·海特、莱昂内尔·特里林、阿瑟·米勒和索尔·贝娄等。贝娄的小说《赫索格》的出版也要归功于柯维希。
二 慧眼识珠的伯乐
约翰·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发表于1929年。由于处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本书并不成功。之后的两部小说似乎还不如第一部(其中的《天堂牧场》成为连接他与柯维希的桥梁)。斯坦贝克面对失败并不气馁,开始了第四本书的创作,也就是《煎饼坪》。
柯维希得知后,立刻联系了斯坦贝克的经纪人麦金托什小姐,并且要来了《煎饼坪》的书稿。此前已经有7家出版社拒绝了《煎饼坪》。但是,柯维希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开始安排出版事宜。斯坦贝克回忆说:“我收到了柯维希的信,他听起来绝不是过度乐观。我对这个人产生了信心。我喜欢克制的性格。”斯坦贝克说:“我对他的喜爱油然而生。他比我对这部作品更有信心,这当然令人振奋。”“啊维希成了斯坦贝克的编辑,从此他们风雨同舟。
1935年,《煎饼坪》得以出版,并大获成功,连续几个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同时,获得加利福尼亚联邦俱乐部针对本地作家颁发的“年度最佳小说金奖”,之后被改编成舞台剧,还为斯坦贝克赢得了来自好莱坞的合同,最后书稿卖给了派拉蒙影业公司。这一次的成功为他带来足够的金钱,让他能够从此安心于写作生涯。
这之后,柯维希又购买了斯坦贝克之前的作品的版权,并打算在他的公司重新出版。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柯维希差一点失去他觅得的珍宝。当斯坦贝克交来他的书稿《胜负未决的战斗》时,柯维希在外出差,一位编辑审读了书稿并决定退稿,他认为这部小说涉及的罢工策略问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他忘了,这只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啊!斯坦贝克无奈,打算另投别的出版社,霍顿一米弗林出版社和兰登书屋都在考虑之列。柯维希回到办公室发现这一切之后,不顾一切力挽狂澜,向斯坦贝克和他的经纪人表达了他愿意出版这部作品的十足诚意,并最终要回了书稿。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者长达30年的合作生涯中,柯维希对斯坦贝克始终是信心满满,他从来不曾怀疑作家的才华,不管他处于创作的巅峰还是低谷。他总是给予作家温暖的鼓励和支持。柯维希去世后,索尔·贝娄在悼词中说:“他好像一个年老的勘探者,每天早晨起来去寻找宝藏。对于能够满载而归这一点,他从来没有怀疑过。”
柯维希坚信斯坦贝克是一个宝藏。有一件事可以佐证。在斯坦贝克创作《罐头厂街》期间,有人认为他是在重复自己,并不看好。但是柯维希有自己的看法。他担心作者的情绪受到影响,经常写信为斯坦贝克加油。结果,1945年1月《罐头厂街》正式出版,首印7.8万册一销而空。
三“无为而治”的工作伙伴
编辑与作者的相处方式有很多种。维京出版社总编辑马歇尔·贝斯特曾经说:“一种编辑为作者的书稿提出详细的建议,关于怎样措辞,怎样润色。另一种编辑为作者创造一个愉悦的心境,使之能够任意驰骋,施展才华。柯维希就是第二种。”
柯维希是一个以他人利益为重,谦逊、低调、默默奉献的人。在和斯坦贝克的工作交往中,柯维希从来没有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过任何技术性的批评,多半是传达维京出版社的集体意见。两人的关系,好像一位遭遇困境的有才能的作家和接受他忏悔的神父之间的交往。柯维希的儿子说:“我的父亲对待作者的方式很微妙。他从来不说‘你要这样做……,他会说‘我认为这样似乎更好……’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很有效。”
举例来说,柯维希刚刚加入维京出版社的时候,斯坦贝克的传世之作《愤怒的葡萄》即将杀青。斯坦贝克的夫人艾琳这样描述维京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反馈意见:1939年1月9日,柯维希写信给斯坦贝克,告诉他社长哈罗德·金斯伯格和总编马歇尔·贝斯特“深深地沉浸于书稿中不能自拔”。金斯伯格说:“我不会改动书稿的一个标点符号。”贝斯特称这部作品是“维京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还说“要修改如此伟大的作品简直就是一种冒犯”。但是柯维希接着说:“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出版人,我们还是要向您指出我们感受到的一些瑕疵。其中之一是结尾的部分……”在这封信中,柯维希婉转地转达了维京对书稿的修改意见。斯坦贝克最初并不认同,然而经过一番讨论,他还是接受了编辑的意见。
1940年春天,斯坦贝克因《愤怒的葡萄》获得普利策奖。这本书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四 温暖的家人
在与斯坦贝克的关系中,柯维希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亲密的家人。这一角色已经完全超越了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无疑,柯维希很擅长和人打交道。在与作者的交往中,他耐心、细致、包容,默默无闻地奉献,有时也包括忍受作者的喜怒无常。编辑和作者在工作中的珠联璧合也许并不少见,但是能够把彼此视为像家人一样亲密就绝非易事了,这需要怎样的默契、信任和真诚的付出?然而,柯维希做到了。
1937年,斯坦贝克的《人与鼠》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他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人与鼠》售出了15万册。这部小说的成功让斯坦贝克在经济上更为宽裕,得以从事长久以来梦想做的事情,比如旅游和从容地写作。他在1937年2月写给柯维希的信中说:“你真是做了件大好事。你知道,我结婚7年了。我们的梦想一直是能够去旅游。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我的妻子从来没有坐过船……”
在一些写作之外的生活细节上,柯维希也时时让斯坦贝克感受到温暖。比如,每当斯坦贝克发现一本他心仪的书,柯维希就会帮他订购,并通常能以折扣价格买到。柯维希会把书寄给斯坦贝克,购书的费用从稿费中扣除。柯维希觉得这是他能够为他的繁忙的朋友尽心的最小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委托他人去处理这类事务。
每当柯维希感到斯坦贝克需要休息和放松时,就会邀请他来纽约小住。柯维希的儿子回忆说:“我记得吉恩·福勒、斯坦贝克、阿瑟·米勒、索尔·贝娄和莱昂内尔·特里林都来过我家。当我长大一点儿,我才知道他们都是作家。直到父亲临终前的一段时间,他还把作者带到家里来。”
在写作《伊甸之东》时,斯坦贝克发现他的铅笔快用完了。他让柯维希给他买铅笔。柯维希很乐意效劳。他从来不问斯坦贝克为什么不能自己去买。斯坦贝克对铅笔似乎很挑剔,只钟爱某种类型。他在写给柯维希的信中说:“看看那长长的、漂亮的铅笔,就足以让我精力充沛、充满创造力。”
柯维希用一颗感谢的心去对待他的作者,也同样赢得作者的感激。斯坦贝克这样表达他对柯维希的爱:“三十年来,帕特(——柯维希的昵称)是我的合作者和我的良心。他对我提出的要求比我对自己的要求还要高,因此也使我取得了比我原本能够取得的更多的成就。”
五 高超的心理分析师
作者会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或灰心,或绝望,或狂喜,或幻想。他们需要理解,需要鼓励,也需要疏导。柯维希成功地做到了。在精神的层面上,他和他的作者对话,由此使得彼此的关系牢不可破。
托马斯·金斯伯格这样评价柯维希:“他是个非同寻常的家伙——他是个心理分析师、一个律师,也是一个牧师。他不是在做书的工作,他是在做人的工作。在出版社内外,他都为了他的作者而战。”
斯坦贝克在创作《萨利纳斯山谷》(后来书名改为《伊甸之东》)期间,正经历人生的低谷,情绪起伏不定,柯维希也跟着担心,不停地安慰和鼓励他。他不断地写信或者发电报,希望能够恢复他的自信心。这些信让斯坦贝克如沐春风。在这部小说快要收尾的时候,斯坦贝克的情绪再度陷入低谷,他想和柯维希说话,偏巧那天柯维希不在办公室。在随后的一封信中,斯坦贝克说:“今天早上心情很不好,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你不在办公室,当然,我知道,你去喝咖啡了。但是我还是想和你说话,否则我不能继续写作……”
直到1949年3月,斯坦贝克的起伏不定的情感才得到平复,他和柯维希在通信中的措辞也逐渐缓和。这时,柯维希再次敦促斯坦贝克继续写作《萨利纳斯山谷》。柯维希坚信,这会是一部杰作。他邀请斯坦贝克回到纽约,他说:“我为你准备了一个房间,还有一辆车,我还会把厨具都准备好。”“《萨利纳斯山谷》是自《愤怒的葡萄》以来我最期待的一部作品。那是你熟悉的题材,一切都已融入了你的血液。这会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不管它的销量如何。如果你想挣钱,可以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如何,这本书你一定要完成,不要再拖延了。你会从写作中收获快乐。”他向斯坦贝克保证,如果他需要钱,可以随时从维京出版社支取,没有任何问题。最终,在柯维希的安抚下,斯坦贝克静下心来写作了。
1958年,在斯坦贝克生日的时候,柯维希写给他一封表示祝贺的信。信中充满溢美之词。柯维希不经常这样,但是在他希望斯坦贝克能够继续创作更伟大的作品的时候,他会这样做。(“你已名垂美国文学史,只要人们还能阅读,他们就会读到你的作品。”“《愤怒的葡萄》对美国文学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伊甸之东》瑕不掩瑜。我们期待着下一部伟大的作品。”)
柯维希对斯坦贝克心灵的探索是他独有的能力,这一点美国编辑大师马克斯威尔·珀金斯做不到,其他的一流编辑也做不到。也许斯坦贝克不能理解柯维希检视他作品的方法,但他很欣赏这一做法,他称柯维希是“父亲、母亲、老师、魔鬼和上帝”。
六 结语
1964年10月14日,斯坦贝克和柯维希长达30年的合作终于画上了句号。柯维希在经历了一次大手术之后在纽约与世长辞。多年以来,他们的友谊建立在互相的尊重、合作和热情的基础上,经历了考验并日益深厚。从柯维希最初买来《天堂牧场》并被其吸引开始,这份友谊见证了斯坦贝克的22部作品、3次婚姻、柯维希公司的解散……当他的编辑、那个带来光明的人(在希伯来语中,“编辑”的意思是“带来光明的人”)离去后,斯坦贝克的创作实际上也终结了。4年之后,斯坦贝克也离开了人世。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和一段佳话。行文至此,不禁沉思: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的是什么呢?尊重、理解、支持……也许柯维希会给出更多的答案。作为出版人,我们也该思考:在这个日益喧嚣和功利的行业里,我们拿什么去赢得作者的心?美国作家沃尔特·鲍威尔曾引用说:“一个编辑可以在6个月之内学会所有技术性的工作,其余的要用一生去学习。”那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