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晋的编辑出版活动与思想

2011-01-01马晓琼

编辑之友 2011年3期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问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
  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风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编辑出版家、藏书家兼私人刻书家,其一生收藏的书籍多达84000余册,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清人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中说:“明季藏书家,以常熟之毛晋汲古阁为最著。当时遍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唐宋元人别集,以至道藏、词曲,无不搜刻传之。”
  
  一 毛晋的编辑出版活动
  
  毛晋自幼喜读诗书,“通明好古,强记博览”其刊刻之书范围甚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不少古籍依赖毛刻本才得以流传。在《常昭合志稿》提到毛晋所著有“和古今人诗、野外诗、题跋、虞乡杂记、隐湖小志、海虞古今文苑、词苑英华”共数百卷。而毛晋一生所编辑之书也不少,有《山居小玩》13卷、《三唐人文集》34卷、《宋名家词》90卷、《六十种曲》120卷、《津逮秘书》总15集等,并为每篇做题跋,自刻《隐湖题跋》152篇,后潘景郑补志249篇,易名《汲古阁书跋》。总体来说毛晋的编辑出版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 作题跋
  题跋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散文文体。古代文人在阅读书籍或欣赏字画时,如有心得体会,或要进行说明议论,可以题写于书籍卷帙之后,此类文章即是题跋。毛晋每编一书,都有一篇记载编辑经过的题跋附在书后。王象晋在《毛子晋诸刻题跋引》说“子晋既刻其所藏书若干种,各为之题词行世矣,友人爱其书尤爱其题词,劝子晋盍单行之,于是又有题词之刻。”他的题跋内容丰富,这些题跋“或剔前人之隐;或揭后人之鉴,或单词片句,扼要而标奇;或明目张胆,核讹而黜谬。平章千古,荟萃百家,用意良已勤矣”。毛晋的每一篇题跋都是一篇版本校勘的论文,凝结了毛晋编辑、整理图书的心血。
  题跋有的介绍文章内容、有的介绍与编者生平有关的事例、记述版本情况、讲述得书经过、针对所刻书的内容发表议论等等。在《汲古阁书跋·米元章志林》中,毛晋就写到了编书的原因,“偶编东坡外纪,友人索余合元章梓行,因检向来拾得者录成一册”。而在《汲古阁书跋·湘山野录》写道:“《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饯塘僧文莹所著也。多纪录北宋事迹。凡名公巨卿、高僧韵士,风雅酬醉,著笔更详。”《汲古阁书跋-跋东野集》称:“据旧跋,《东野诗》向有汴吴镂本,五卷一百二十余篇,周安惠本,十卷三百三十余篇,悉泯没无存矣。近来杂刻并谬多遗,不及四百。既从吴兴得一宋本,厘别乐府、感兴十四类,共五百一十有奇,系以为赞书上卷,尾有常山宋敏求跋,真善本也。”
  
  (二) 编丛书和总集
  清代学者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严孺人墓志铭》里称毛晋“力搜秘册,经史而外,百家九流,下至传奇小说,广为镂版,由是毛氏镜本走天下”。现存许多古籍版本都是经毛晋编刻之后才得以流传,许多古籍的毛刻本是传世唯一的全本、足本。经子晋编梓后,各科书籍均有系统且整体化以行世,大大减少单行较易失传之弊,故子晋除藉之以存全旧籍外,于系统化之整理古籍,亦有提供之功。毛晋广罗异本,穷辑文献,去伪存真,启迪隐伏,将很多单书汇成一篇,刊布印行,有《十三经注疏》13种330卷、《十七史》17种1574卷、《五唐人集》5种26卷、《唐六名家集》6种42卷、《二家宫词》2种2卷、《三家宫词》3种3卷、《宋名家词》61种90卷、《词苑英华》9种45卷、《六十种曲》60种115卷、《津逮秘书》144种752卷等。可以看出毛晋所编之书,种类颇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古籍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将毛晋编、辑的丛书和总集大致分为三类:①经史类。毛晋自叙《重镌十三经十七史缘起》云:“遂誓愿自今伊始,每岁订正经史各一部,寿之梨枣。”《十七史》历年来都是由政府官刻的,而毛晋一人组织力量将它完成。②词曲类。此类丛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莫属《六十种曲》和《宋家名词》。《六十种曲》编于崇祯年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毛晋编刻的《六十种曲》中,有《精钟记》《八义记》《三元记》《春芜记》《坏香记》《彩毫记》《运瓮记》《莺媲记》《四喜记》《投梭记》《赠书记》《双烈记》《龙膏记》《双珠记》《四贤记》、《牡丹亭记》16种戏曲作品,在以前是没有刻本的。《宋家名词》,是毛晋汇编的一部宋代61家词人的著作,分为6集。《四库全书总目》称道日:“明常熟吴讷,曾汇宋元百家词,而卷帙颇重,抄传绝少。唯晋此刻,搜罗颇广,倚声家成资采掇。”对毛晋辑录图书的功夫给予了肯定。③综合类。《津逮秘书》是一部综合性丛书,因郦道元《水经注》中“积石之石室外有积卷焉,世士罕津逮者”一句而得名。该书收经、史、释、道、医、画、笔记、诗话、小学、术数、题跋、闻见等书144种,分为15集,共752卷。它是毛晋得到好友胡震亨校刻的《秘册汇函》的残编之后,花了大量的精力整理而编辑成书的。不仅如此,它所收之书多为罕见之书,毛晋在《津逮秘书》序中说“味不贵多而贵奇,书不贵广而贵秘”,并把《津逮秘书》中所收之书看成“玉姚紫弦”,而非“寻常菽粟”,这也是他所以将其取名为“秘书”的缘由。毛晋所辑《津逮秘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丛书,此书收录了许多罕见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笔记杂录。尤以宋人之笔记为多,他一反明代编辑丛书删节割裂之陋习,所收之书多为首尾完备的足本,注重选择善本,进行校勘,为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毛晋的编辑思想
  
  毛晋编辑出版的书籍多且流传广,有些书甚至是当时的畅销书。“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可见毛氏的编辑出版活动影响了一批人,并对古籍的出版与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晋一生刊刻了600多种图书,他集编、校、刻于一身,是我国少有的著名编辑家。毛晋作为中国古代职业编辑,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他独特的编辑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今的编辑都有着启迪作用。
  
  (一) 求真、求实的编辑思想
  毛晋编校书籍多注重用善本,并且广搜众本,在搜集到众多版本以后,他总是先查清该书的版本源流,弄清楚各版本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仔细比较,判定是非,分清主次,最后决定选何种作为底本,其他的则作为参校。王象晋在《隐湖题跋·序》中称毛晋“于书无所不窥,闻一奇书,旁搜冥探,不限远近,期必得之为,快然不以秘帐中而以悬国仍,必乎自钵校,亲为题评,无憾于心,而始行于世”。他广搜善本,不惜重金购买,曾在家门口张榜:“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毛晋好友陈瑚诗中描述:“隔岸便通汲古阁,夜来闻到卖书船。”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不如鬻书于毛氏”。
  毛晋在编校书籍时本着“守东坡妄改古人文字之戒”,不盲从于旧本,善本,并对其错误一一指出。他提倡“读书贵具只眼”,并曾在《隐湖题跋·跋西溪丛语》中引用孟子所说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段玉裁在手校《集韵》书跋中云:“凡汲古阁所抄书,散在人间者,无不精善,此书则精乎精者也。”毛晋所刊刻之书大都以宋本为底本并追求完本。毛氏编刻图书多依宋本,是因为他认识到宋刊本对保持古书的原貌及可帮助校勘今本讹误的真正价值,汲古阁刻书多依精善宋本为底本,力避讹误。
  
  (二) 严肃不苟的编辑作风Pqt+5yCmvM3BiWqMCTtEBKZ54LFp+z6bDvUFUAMYidg=
  毛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日坐阁下,手翻诸部,雠其讹谬,次第行世”。几十年“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地忘我辛劳,乃至“头颅如雪,目晴如雾,尚喋喋不休”。毛晋所编书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搜罗众多版本择其善本之后才开始刻书。在《尔雅郑注书后》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余家向藏抄本,未甚精确。客秋从锡山购得残篇数簏,独斯帙完好,实南宋善版。狂喜竟日,亟授梓人。”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改动原来的书籍,并且存其旧,以待后知博雅君子。《汲授梓古阁书跋·子贡诗传》中说:“得郭中丞公新刻,云是秘阁石本。前列篆书,未知亦出宋皇祐间张绍文、杨南仲辈手笔否?余丞依其译文以传,其真赝未敢臆决,姑矣博雅君子。”毛晋在校唐朝司马贞撰《史记索隐》时发现,“汴本释文演注与桐川郡诸刻微有不同,如‘郑德’作‘郑玄’,‘刘氏’作‘刘兆’,姓名易晓其讹,《高祖本记》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诸本皆然,《汉书》作‘欲苦之’,兹本独作‘欲告之’。此类颇多,不敢妄改”。
  
  (三) 注重团队合作的编辑精神
  一套书籍的出版发行不单需要作者提供精美的稿源,它还需要后期的编辑和出版发行商将它整理发行出去以供读者阅读,因而编辑和出版发行商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毛晋所创办的汲古阁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一个编辑出版机构,这样一个大型的机构光靠毛晋一人之力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些巨作的,为此他雇人帮他刻书,请朋友帮他编校书。钱基博在《版本通义》里说“毛晋汲古阁刻书,则江阴周砚农荣起刊正。砚农精六书之学,王士祯《居易录》、缪荃孙《云自在皂笔记》皆著称之”。据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序中,可见参与《神农本草经疏》校勘者有李枝、康元宏、顾澄先、戈汕等人。江阴周荣起(字砚荣),也是汲古阁重要的校勘者之一。
  毛晋所编校之书并非都是精品,他编著的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里被收入8种,该书中除毛晋著《毛诗陆疏广要》、毛晋辑《津逮秘书》得到褒语外,其他6部多有微词。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当时毛晋所处的时代,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他一人之力能编、辑如此庞大的书籍实在难能可贵,毛晋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在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