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书店
2011-01-01阿一
编辑之友 2011年3期
那个年代,新华书店曾经是多数地方唯一卖书的地方,也就是常人所言“出售精神产品”之处。由于文娱生活单调,书店便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新华书店的位置,无人不晓,用现在人的话表达,此处为地标建筑。
虽说是地标建筑,却也不大,外表与其他铺面别无二致,只是因为其所售产品与众不同。当年全国的年出书品种不过几千个,这其中还有许多是不适合当地销售的,与时下30万种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那时书店的营业面积都不很大。虽如此,这里却是文化人最为集中之地,有人每上街,总要前来看看有无新书到货,久而久之,与书店的工作人员便成了朋友。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各类名目的知识竞赛频频举办,每到这时,书店门前便会聚集起许多前来交流切磋的人来,这里还是当地文化活动的聚集地。
最热闹的时候是在恢复高考后的情形,先是抢购“数理化丛书”,之后是抢购中外文学作品,再后是抢购《辞海》。更为拥挤的时候,是在卖年画的季节里。这时,图书的销售也需暂停一段时间。在十二月——元旦——春节的销售旺季里,书店的厅堂中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于是只得编号销售。营业员及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更是加班加点,忙里忙外,有时甚至还得将买卖从厅堂扩至门外。过去,年画在还起着裱糊墙壁的作用,因此,购买者往往以捆量计进。1979年,山西全省的图书销售为3300万元,而其中年画就占到了300万元。当时的供应量已达到了全省人均一张的水平。到了年根,四五百个品种的年画,甚至连样品都要售空。
1985年后,随着出版社的增加,书店开始出现了库存积压。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意味着图书销售从此由卖方市场,变为了买方市场。而此时,个体书店出现,买书不必非新华书店不可了。由于品种的剧增,书店开始扩充,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万米书城,扩充的结果,是使哪些寄托了老一代读书人多少美好记忆的书店,永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