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来钱怎么办
2011-01-01祝君波
编辑之友 2011年3期
去年“香山论坛·重庆峰会”以科技、资本、创新为讨论对象,其中关注资本也是大家的共同点。参加论坛听了各位发言这才知道,“圈来钱怎么办”还真是个问题。因为,我们这里的公司上市与境外确实很不一样。境外很多机构上市是因为有项目、缺资金,上市解决资金问题可以大发展,所以不存在有了钱怎么用的问题。然而在我们这边,上市本身是个利好政策,是一种机遇,所以一般是先上市成功,圈来钱,再考虑上什么项目。或者预先也有过考虑,但更多的是编织上市理由的需要,而真正有了钱,真金白银要砸下去,才会认真考虑和落实项目。
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出版企业上市成功后,大致有两个因素决定用钱。一是法制的因素,如国家证监委及管理部门规定哪些项目可上哪些不能上。这是法制的要求。当然,一般上主业项目是名正言顺的。二是股民投资回报的因素,要上有利可图、有大利可图的项目。这是投资的要求。这两个条件满足的,便是可以用钱的对象。当然,如从执行力考虑,还要加上项目论证、团队配置等。有了执行力,投资回报才真正落实。这虽是基本的问题,但真做起来,也不是对号入座那般容易。这里,笔者结合主业、文化和他业三大板块,对出版公司上市后资本的投向作一些分析,供大家讨论之用。
一 投资传统图书的分析
目前,传统图书大致有600亿左右的市场销售份额和70亿左右的利润。多年来如此,这几乎是一个没有增量的门类。因为互联网的冲击,实体书店的日益不景气,书价没有大幅上升的空间,这三点造成了图书的销售总量只降不升,用股民的钱来投资它似乎没有很大前途。另外两个因素也决定了某个上市公司即便财力很大,也很难把600亿和70亿控制到自己的碗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一是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大户占地为王(省出版集团)和强龙占山为王(国家级的出版机构)已把市场瓜分完毕,大家各拿一块,此消彼长的可能性不大。二是产品太分散。如果产品过于分散,也不适合作为股票资金的投资对象。比如一个出版集团大致用5 000—10 000个书号,产品没有借助资金可复制的特点(麦当劳、汽车加油站是典型的可复制行业)。三是收购其他优质出版社几乎此路不通。
世界上有传媒集团上市,但图书业上市的并不多。日本除了角川书店,所有的大出版社包括讲谈社、集英社、小学馆,就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而利用上市是为了筹资拍电影,电影需要大投入。这或许就是书业的特点。
所以,上市有了钱再往书上投,起码不应是主打板块。当然,依笔者愚见,大的工程性项目如成套教材或者工具书项目(如辞海、大百科),或许还有投资价值和对股民的号召力,算准了也是可以投入的。这么一说,用股民的钱投资传统主业没戏。
二 投资杂志的分析
图书只有文化产品的特点,而杂志具有传媒的特点,所以上市公司应该投资杂志。因为:1.杂志是连续性出版物,它的衍生产品如广告和服务更具商业化的特性;2.很多出版单位有天生的刊号只是没有办好;3.杂志需要大量的资金,培育成功后收获的稳定性强;4.杂志不受地区性垄断市场保护,市场化拓展的空间更大,自由度更强。
现在,即便在出版系统里,杂志成功的范例也不鲜见。老牌的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读者》、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摘》,后来的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ELLE》、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三联生活周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理财周刊》。近些年,民营企业进入杂志社的也很多,成功的案例不少。国有企业的杂志大多租给人家经营,说明还是有经营的空间。比如广州现代传媒已代理了十余家杂志的经营,成了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极为成功。北京的时代传媒集团已有17本杂志,年销售逾10亿。由此可见,杂志还有作为。
在传统的出版社,有了刊号但缺少资金、机制和人才,杂志不易办好。现在有了资金,可以吸纳人才,以上市公司的体制办杂志,还是大有可为的。在nDvUXPPLE1phsLWVdEbmhiWkBxDjNbA8uYdRKCkKH68=这些成功的杂志社,大多是杂志收益超过图书,更趋向稳定。中国社会在向服务业转向,其中广告市场在2005—2010年大约净增10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图书望其项背的一个空间。
当然刊物也有办失败的,但刊物的领头人找好,体制建立起来,它的前途会越来越好。何况国有出版社手中有那么多免费的刊号,这是很大的一块资源。
三 投资关联产业的分析
以书店和印刷来说,是与出版最相关的两个行业。但在今天,实体书店肯定不值得大规模投入了,因为租金的推高和成本的加大,在大城市卖书的利润肯定越来越小。这与上市公司的精神相违背。网上书店的出现和投入似乎可行,只是网上书店没有地域限制,赢家通吃。所以,是自己办网上书店还是收购已成功的网上书店,这是上市公司要做的选择。
印刷是一个古老的持久的行业,作为出版业和商业配套服务行业,它有存在的价值和可能。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印刷也会受到影响,但彩印的存在和大量的使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全球印务向中国转移,也是已见端倪的了。在出版行业,印刷办得最好的是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他们在深圳、上海、北京的发展,已取得了成功。同时,印刷企业占地面积大,这在未来地价的升值是很可观的,也为它预留了生存的空间。上市公司必须做规模,完成几个亿的图书销售增量难上加难,但投资一个印刷厂实现几个亿的销售很平常,全国印刷的销售额在7000亿以上的规模。
四 数字产业的投资分析
投资新型的数字产业,当然具有很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这种前景在于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商业的潜质,投对了具有很大的获利性,如盛大游戏、阿里巴巴商务、网易的综合性、新浪和搜狐的新闻性、聚众的楼宇电视。这些成功的案例大多有好的创意,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地方。所以说,金点子、机制和资金三者碰到了一块,这就是上市的出版公司要寻找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
但如今,业界都找到了“数字出版”这个谁也没理清的概念。目前,国内还在探索的两个方向能否被看好呢?还需要实践检验。
一是手持阅读器。业界争先恐后地上了60余个,投了无数的钱,到底销得如何?赚钱了没有?大家互相保密,对销售量讳莫如深。依笔者愚见,手持阅读器走的路是“建立读者图书馆”,它离出版的本意越来越远。出版的本意和价值就是首次发表,读者关注的是当年哪几本书代表了出版。同时,作为一个读者,他现在需要多还是需要少呢?一般会选择少。我不要几万种,我只关心几种、几十种、几百种。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泛滥,时间的短缺,使读者读的书会越来越少,肯定少过50年代的人。因此,他还要买个“图书馆”吗?他要少而精。所以,我不看好有几万种书的阅读器。而且阅读器2000元~3000元一个,很容易损坏,远不如电脑结实。
二是网上阅读。以盛大文学为代表,作者直接上网发表作品,读者自由阅读。它解决了出版和发表便捷的问题,发表作品相对容易。但商业上究竟能否成功,也还要看一看。即便成功,有一点是肯定的,全国可以存在560家出版社,不能同时存在560家盛大文学。它也是赢家通吃。所以,要么你投资盛大,成为它的合伙人,要么你收购了盛大。你再办几家、几十家,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也不大。
我们的投资传统是你有我也要有,与他人竞争,我也从头起打造一个。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另一种做法,就是与成功的公司实行合作,实现股权收购。在网络领域,这也是一种投资策略。
五 文化产业的其他门类分析
文化产业有一些门类近几年上升很快,空间很大,这是可以考虑的。
1.网络游戏。现在要收购一个成功的网络公司,恐怕出版上市公司的实力不够。但以我对网络公司的了解,单独或合作开发一两款游戏,还是可以的。因此,可以与网络公司实行项目合作开发,共同获利。
2.艺术品经营。在这个领域,2010年比2009年的拍卖增长了一倍,超过了400亿,这还不包括画廊、古董店等的营业额。这个行业绝对数字不太大,但增长极快。这是一个投资收益大、风险比较小的行业,有了资金选对了人,操作比较简单。它的特点恰恰是高投入高产出,适合上市公司资金运作。
3.电视台。如今,拥有电视台频道是一种奢望。但在电视台改制中,频道变成了公司,投资频道公司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尤其在当地政府协调下,难度会大大减少。目前,一些民营文化公司或广告公司,与电视台合作,投资栏目和节目也很成功。作为出版企业上市公司,这也是可以尝试的。
4.电视剧和电影。相比较书业,这两个产品近几年要红火得多,收益也好得多。作为出版企业上市公司,这也是可以投资的项目。日本出版界角川书店以文学出版为主,转向电影,有成功的先例。
5.实业投资,尤其是房地产项目。这里用了房地产项目而不是房地产业,这是有差别的。上市公司投资回报,关键是要投资稀缺性资源,而中国地少人多,尤其城市的土地极为金贵,房地产项目很有前途。以上海为例,历代的大实业家没有不投资房地产项目的。
出版的上市公司投房地产项目,可以结合办公楼、书店、印刷厂改造进行,不是做职业的房地产商。分析各国的金融机构也是如此,它不会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商业的房地产,但全世界没有银行不盖大楼的,这其中必有道理。
所以,规定是要投资在主业上,但把房地产与主业结合起来的项目投资,当然是很恰当的,对股民也必有最好的回报。
六 其他行业的分析
对于其他行业的分析,这将由公司所处的时空来决定。生意和经营是有法度的,也是无法度的。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对投资者的回报,有利于反哺主业,都是好的。
出版单位上市以后要变,坚守出版是对的,但死守出版是没有出路的,只会越做越小。笔者了解到某省的出版集团原来出版占100%,现在出版的量没有减少,却只占30%,实业、新起房地产业占70%。但出版也没有做小,反而得到了实业的支持,这个出版集团的产业结构更合理,未来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了。但还称出版集团无可非议,因为它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还在出版。笔者时常听到出版界的人对此发问,这样的集团还叫出版集团吗?他们囿于传统,不知道面对新情况,出版模式也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他们计较每一块钱来路的纯粹性,精神可嘉,但是不是有点迂腐与可笑呢?
(作者单位:东方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