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要实现两个转化

2011-01-01黄国庆

职业时空 2011年3期

  摘要:现阶段,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从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要完成两个转化:坚持知行统一,培养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化。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知行;自我教育
  
  接受过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熏陶后,当代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他们大都知荣明耻。但在道德践履上,大学生自身道德人格塑造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与实践的标准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双重人格。这种人格畸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转化为学生的具体道德行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卷面考试中能得高分,但在实践中却不能遵从基本道德规范,甚至有李启铭、药家鑫这样的大学生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总之,高校的德育目标未真正实现。笔者从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亟待完成转化。
  一、坚持知行统一,培养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它本身具有“知易行难”的特性。我国古代的《尚书》中提出了“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思想。可见,道德践履比道德认知要艰难得多。而过去的高校德育实践中,由于教育者认识上的误区,普遍存在着重“知”轻“行”的现象。即注重对学生提出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要求,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注重阐述空泛的大道理,忽视了操作性的技能技巧的指导;注重传授道德知识,忽视了实实在在的行为训练。这致使不少大学生对于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如何把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的道德约束。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不平衡,德育工作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宋代朱熹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在他看来,行比知更重要。其实,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的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行为则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只有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因此,道德主体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各种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即使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作为知行转化内部条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弱化,必将使道德知行出现脱节现象。
  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大学生品德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情感是认知和意志的催化剂,是行为的推动力。高校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班级、社团、学校中的道德情境,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在培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晓之以理ObGuGQpkSncS0aaF77dx0pAlEMN+pXUIqPqXidcR8RY=,动之以情,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人格魅力征服人;要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善于用激发积极情感的方式克服消极情感,使得积极的情感产生共鸣,多宣传先进,弘扬正气。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磨砺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认知和情感的必然体现,是行为的杠杆。它总是压抑个体心理中的各种非理性冲动,以使个体行动具有道德意义。要针对学生的意志特点,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使之在行为上能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促进自制力和坚持力的发展,切实做到表里如一,时时警醒,事事谨慎,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塑造道德人格、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自我教育集教育的主客体于一身,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为特征,表现为内化的自觉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内在与外在的动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外在的教育外,内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大学生本身的自我意识。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因此,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意识是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目标。自我教育不等于不教育,不等于让大学生放任自流。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
  当前,很多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心态浮躁,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了解和理解学生,全面加以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加以引导;改善师生关系,及时加以引导。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确定自身思想系统中,哪些是应该继续坚持的正确思想,哪些是需要调整完善的部分正确思想,哪些是应该直接摒弃的错误思想,认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以便为“理想自我”的建构提供依据和方向,确立科学的道德理想。因此,提高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是主体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除此之外,道德境界要提升,也离不开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向“理想自我”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挫折或遇到诱惑。当这些情形出现时,还能否保证自我教育按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的核心是意志,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强度由意志的品质决定。因而大学生要不断地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即使在没有暗示或督促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迅速地明辨是非,坚决地采取行动或放弃行动。能对外界的诱惑保持镇定,面对各种压力时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如果说自我调控能力是一种人对自己的心理态势进行调控,使之趋向于积极的能力的话,那么自我激励能力则是一种由人直接激发自身积极因素,获取强大自我教育动力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为自我教育主体提供的是连续不断的直接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不但能直接推动自我教育进程,而且能充分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其自身潜能,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超越。善于自我激励的个体不但能够在顺境中信心百倍地开拓进取,而且在身处逆境时还依然能够保持锐气,有的甚至愈挫愈勇,在挫折中激发出自身的巨大潜能,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就,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可以说,自我激励能力既是自我教育的发动机,又是自我教育的推进器,是自我教育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创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关键要加强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良好的校风对全校师生有着巨大的规范、导向、推动、评价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在环境,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感染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发生。并且这一过程的发生是潜移默化的、非强制的,具有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自觉性的优点。丰富多彩的高品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和学习风尚的养成。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通识教育,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充满新意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注意树立典型,运用典型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注意从小事抓起,通过小事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从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生活和行为的细节上开始,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形式,启发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例如,可以通过“见习辅导员”、“副班主任”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要依托高校学联、社团、班级的作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我教育的效果。
  古人云:“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个人道德修养是一辈子的工程,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由“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化,才能提升人生道德境界,领悟人生真谛。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少年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35.
  [2] 吴楠,于天红.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情商教育的途径[J].高教研究,2010,(11):214-215.
  [3] 黄丽丽.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道德教育的运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39-141.
  [4] 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