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孤独与异化主题

2011-01-01路静

职业时空 2011年3期

  摘要: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是二战以后美国剧坛最富于才华和影响力的剧作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荒诞派剧作家之一,《动物园的故事》是其代表作。该剧只有两个人物,情节简单,人物的动作滑稽、对话不搭调,反映出现代社会人类内心孤独、苦闷,无法和别人沟通的痛苦。文章从《动物园的故事》的人物心理分析出发,通过揭示作品中的孤独、异化等主题,试析剧本反映出的现代社会危机以及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动物园的故事》;生存状况;孤独;异化;现代文明
  
  一、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存在主义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实际上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法国的文学家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是哲学家、作家等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存在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就每一个人的生存过程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孤独无助的,人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与他人共在,总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对自己是敌对的、陌生的、疏远的,每个人的存在同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互相敌对的,互相陌生的。恐惧、焦虑、孤独、厌恶、失望、被遗弃等感受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由于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的存在作对,因此“存在即死亡”。人从一出生,就面临死亡,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存在”等于“不存在”。
  关于荒诞性,存在主义认为,世界原本荒诞,因此人类的生存也是荒诞的。他们认为,世界是丑恶、荒诞的,人来到世界上即被外界的荒诞包围,因此将失去任何理性,成为“非人”,每个人既无法认识这个世界,也无法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在世界中一切探索、追求与抗争都是徒劳,都是荒诞、可笑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荒诞世界中人的荒诞存在”。世上的一切,或许只是人类头脑中的幻象。
  基于以上思想,《动物园的故事》中有许多荒诞成分,如流浪汉杰瑞的荒谬动作,杰瑞邻居、父母的不合常理的生活状况等。杰瑞和彼得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的存在状况:敌对、陌生、无法沟通。
  二、孤独主题在《动物园的故事》中的体现
  阿尔比最擅长写牢骚满腹的小人物,情节弱化下的人物对话突出,语言辛辣尖刻,发人深省。故事一开始,中产阶级人士彼得来到公园的长凳看书,突然走来一个流浪汉杰瑞跟他说“我去过动物园了,我说了,我去过动物园了。先生,我去过动物园了”。杰瑞去动物园是“为了更深入了解人和动物共同生存的方式”,现在他急需将自己的见闻讲给人听,但彼得作为陌生人,对他的话根本不感兴趣。杰瑞并不想放弃,接着他问及彼得的家庭、收入、宠物、住址、喜欢的作家等情况,彼得只好应付。接着杰瑞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的生活:“我没老婆,也没两个女儿,也没有猫和长尾巴鹦鹉。我所有的是:梳洗用具、几件衣服、一只别人不会想到我会有的电炉、一把刀、两把叉子、两把汤匙,一大一小;三只盘子、一只茶杯、一个茶碟、一只酒杯、两个都是空的照相框、八九本书、一副春宫画纸牌、一副正规的纸牌、一架只打得出大写字母的旧打字机。哦,还有一个不带锁的保险箱。里面装了……什么来着?石头!几块石头……海边的卵石,我小时候在海滩上捡的。”从杰瑞的叙述不难看出他的贫穷。作为社会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的生活环境混乱无序、甚至有些荒谬。杰瑞的妈妈在他十岁半的时候“竟然扔下亲爱的老爸”,到南方各省搞“巡回通奸活动……”,后来“亲爱的老爸从南方带回老妈的尸体”,“亲爱的老爸像过新年一样过了两星期,然后啪的一声倒在一辆还在滚动着的市区公共汽车的前轮底下”。如此家庭造成杰瑞孤独怪异的性格,甚至性取向都不正常了。在杰瑞的描述中,杰瑞、杰瑞的邻居、房东太太似乎都不正常,他们冷漠、相互隔离。
  杰瑞口口声声说到的动物园在全剧中并没有出现,或许只是一个虚构或比喻。作者以一个看不见的但人人熟知的动物园,比喻人类社会,也许当杰瑞来到动物园的时候,在他的眼中,笼中的动物就像他在社会上的感受一样,被隔离、被禁锢。由于不被人接纳,无法和别人沟通,思想似乎也被禁锢,一个人只好孤独地生活在自我的空间里,这种孤独而苦闷的生活就是杰瑞的一生,并且无法改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与社会呈分离对立的关系,每一个人本来就是孤独无助的。杰瑞无非就是想和人沟通一下,作为具有社会性的感情动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需求了,但用如此多的语言还不能达成和人沟通的目的,杰瑞从失望到绝望,最终不得不以自杀的方式进行抗争,可见“孤独”已成为不见血的杀人“利刃”。杰瑞的死,使全剧达到高潮,也使“孤独”这一主题得到最深刻的表现。
  三、异化主题在《动物园的故事》中的体现
  异化这一概念原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异化(Entfremdung)一词源于德语,意思是疏离,英译为alienation。其本来含义是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异化就意味着自身的丧失。诗人席勒认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深刻的社会关系,表现之一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在《动物园的故事》中,彼得和杰瑞属于不同的阶级。彼得从本质上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部分,是被工业社会“异化”了的人。表面上看,彼得是中产阶级人士,收入可观,生活舒适,但实际上为了得到这种生活,他得奋斗,因此不得不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一部分,彼得循规蹈矩的生活具有机械化的特点,象征着人类(劳动者)被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产品(物质)异化。由于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人类逐渐丧失作为人的特征。人被物质异化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被异化。公园中的长凳,一端坐着彼得,一端坐着杰瑞,中间好像有着一道看不见的屏障,这种感觉就如同杰瑞提到的动物园,“所有的动物都是被隔开的”,杰瑞和彼得又何尝不是被隔开的呢?这种被隔离的感觉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物质异化人类的结果之一。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文明并没有使人类变得真正“文明”,反而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对立、敌视、冷漠以及自我和人性的丧失,这不得不说是资本主义的悲哀。阿尔比在《动物园的故事》中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
  四、作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的大都市,经济快速发展,喧嚣、繁杂、快节奏的背后,人们的工作模式一成不变,压力凸显。上下班的高峰期,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的面无表情的人,腋下夹着文件夹或公文包急急忙忙地涌向地铁站。他们像一群工蚁一样,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这种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厌倦。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下一些问题:“我们是谁?”“工作为了什么?”“我在想什么?”。也许,看看《动物园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警示。虽然物质是人类的追求,但绝不是唯一的追求,如果为了追求物质而生活,最终必被物质所累,像《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彼得那样被异化。同时,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被疏远,人和人之间不应被看不到的屏障隔离,否则,将成为一个个孤独的个体。那将是每一个人的痛苦,也将是整个人类的痛苦。《动物园的故事》虽然是荒诞剧,但荒诞的情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Amacher Richard.E.Edward Albee.Boston:Twayne Publishem.1969.
  [2] Berkowitz,M.Gerald.American Drama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Longman.1992.
  [3] 林骤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