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导师制为平台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2011-01-01俞燕

职业时空 2011年3期

  摘要: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文章对“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总结了在导师制推行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导师制的完善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导师制;“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师制的含义及国内外实践
  导师制是以导师为“龙头”,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很融洽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等综合素质,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导师制源于英国,牛津与剑桥在建校之初就实行导师制。随后,20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率先在美国推行导师制,其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效仿。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新生本科中实行导师制,浙江大学、哈工大也相继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
  二、以导师制为平台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于2008年颁布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开始推行以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三三制”实施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
  1.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具体目标
  为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水平服务,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的系部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出发,以导师制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
  借鉴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学习模式,综合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笔者将指导的19名学生组建了5个项目团队,进行合作学习与研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在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下,进行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和导师指导等相关活动。具体实施程序分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学习阶段和成果表达交流三个阶段。[1]
  3.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创新活动和指导平台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结合我院目前本科教学中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以项目的选题、申报、立项、调研、写作等环节进行科学和系统地设计、安排和管理,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4.实施“因材施教、分年级重点培养”的“三三制”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2]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对导师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大二学生一般是完成了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教育期,处于专业“领域思维”意识萌芽期,大三是专业“领域思维”形成关键期,大四是综合能力提高期。不同阶段需要的指导不同。为充分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工作中提出了“因人施教、分年级培养”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三三制”的工作流程:第一,“三阶段”是指意识树立阶段(2年级)、能力养成阶段(3年级)、素质提升阶段(4年级);第二,“三导向”是指综合素质提升导向、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导向、就业导向;第三,“三维度”是指导内容包括理念指导、科研指导及社会实践指导三方面(见表1)。第四,“三联线”是指坚持教师与学生连“线”、坚持理论与实践连“线”、坚持课内与课外连“线”。
  三、目前已经取得的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模式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1.打下了科研基础,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2.锻炼了意志品质,拓展了思维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培养了其工作认真、细致的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团结协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调研中的动手、记录、观察、处理调研结果的能力,检索文献及初步科研设计的能力,启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了SRP项目立项率
  作者指导的19名学生组建了5个项目团队,获得4个校级SRP项目立项,目前均已结题。
  4.保证了毕业生论文质量
  指导的2006级、2007级毕业生,25%左右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评定良好。
  5.促进了学生就业
  通过导师的指导、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针对高年级毕业生,将职业生涯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实行发展性就业指导模式。目前,2006级、2007级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在就业招聘中已显示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拓宽导师来源渠道
  生师比过高,严重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商学院目前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20,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为1∶6。[3]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师指导任务过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导师制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被落到实处。为此要拓宽导师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尝试聘请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可以将优秀硕士、博士生等作为本科生导师,尤其应尽快推行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从而解决本科生导师缺乏的问题。
  2.着力建立健全双向选择机制
  目前的导师选择方式是被动的“单项”选择,一年级下学期所有本科生全部参加导师制的双向选择。在开始选择之前系里公布导师的基本情况和学院向导师征集来的培养计划选题,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填表报名选择导师。为保障知情权,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建议导师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业状况、旨趣特长、受导需求等,都须经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公布或公示,还可加入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增强“知”、“情”认同感。[4]
  3.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平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层次上,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尽管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工作平台的原因,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难以落实。实施导师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这些活动需要一定经费投入和实验设备作保证。而我院目前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缺乏必要的平台和条件支撑,如充足的资金、固定的场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平台等。如缺少师生经常见面的相对固定的场所,系里的会议室大家都要用,目前主要是在导师办公室,非常拥挤,学生只能站着接受指导;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应该提供包括投影仪、多媒体资源的专门导师指导工作室,才能使学生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等;科研导师在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设备购置、论文发表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先期经费投入,这些都需设立院(系)层面的本科生导师制专项资金。
  4.完善导师制管理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院导师制管理制度还需完善,比如,导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导师业绩的评价奖励机制、学生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等方面,未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一是成立导师委员会,定期召开导师大会,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调动教与学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工作量,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的工作考核范畴。鼓励学生申报各级SRP项目,并将主持或参加SRT项目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积分系统的参数等。
  五、结束语
  本文对以导师制为平台创建的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三三制”实施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就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能够为高校导师制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王东杰.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08,(4):24-28.
  [2] 周权锁,陈巍.注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新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6):91-93.
  [3] 于影,刘桂珍.以科技创新活动构架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工作平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135-137.
  [4] 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