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1-01-01龙建旭饶玲丽张玉杰
职业时空 2011年3期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许多困难,利用国家示范建设项目建设计划对贵州地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并总结建设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其根本是教育的落后,要想提高人的素质必须靠教育,而教育的三大分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讲,因其经济特点,职业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在改革原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整合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导致现有的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同以往的本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模式相类似,无法培养出有“职业”特色的学生。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人才,建筑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单个产品的工期长、造价高,同其他一些行业相比,建筑行业是一个不允许任何一件不合格产品出现的行业,这样的一些特点,使得其他行业常用的顶岗实习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正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建筑行业的行业特殊性,所以实施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一些困难:
1.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定困难。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而高职院校的投入主要靠地方政府,所以导致很多情况下经费不足。并且建筑行业工序多、工期长、单价高等特点,无法同其他专业一样参照真实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已有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带有一定地域性,将其作用于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沿海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中施工很容易让学生进行实操,但西部地区因贫穷落后,用于保障学生实际操作的资金往往无法满足。
2.区域经济较为落后,校企合作开展较困难。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双方中,只有学校一方因就业压力而有足够的动力,而企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校企、产学本来应该紧密结合,反而呈分离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多纬度、多层面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却因为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联系,又没有政府的牵线搭桥和引导,很难找到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在寻求产学结合各方的合作关系上,由于缺乏动力,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长久目标,使得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特别是西部地区建筑企业规模局限性,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类校企合作更加难以深层次地开展。
3.教师素质较低,双师人才数量少。到2002年底高等职业院校研究生比例平均仅为8.4%,“双师型”比例仅为26.6%,与2003年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合格标准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与优秀标准就相差更远。
4.学生入学文化素质较低。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要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并且现阶段的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阶段,认为职业学校是进不了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才会去的地方,因此学生入学时文化素质较低。
5.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信息化对教学手段和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我们现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还是沿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部分条件较好的院校,虽然也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也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但是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缺乏研究,不能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从而并未使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往往对信息化教学只是停留在PPT(幻灯片)的阶段。
只有解决好了以上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才能将“工学结合”这一核心思想结合到我们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和建筑行业特殊性上,从而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适合西部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在逐步建立适合西部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个培养模式的建立,却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估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我们就无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职业能力需求环境下针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订,这样一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投入就只会停留在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阶段。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及目标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系在国家示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第一,文献法,即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总结有关资料,寻求有价值的数据和材料,以丰富和加深研究内容。
第二,调查法,即通过对有关部门和学校的调查,比如给学生做问卷调查,采访任课教师,通过大量调查企业、政府、学生、职业中介机构、同类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对已初步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统计法:对收集到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比较。
最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克服资金少的困难,建立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解决建筑工程实训设备偏高的问题;
(2)以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为目的,建立适合西部地区建筑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做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3)提升已有师资水平,吸引高素质师资,加大双师在教师人数中的比例;
(4)从如何更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加大学生的接受度等方面来逐步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起一个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评估体系,以期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评估——修订——实施——完善——评估——修订;
(6)探索收费高职教育与免费农村中职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利用的可能性。
吸取已采用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结合地方和行业特色,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和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对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大量调研分析,逐步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探索义务农村中级职业教育和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等的结合模式。逐步建立一个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体系,使得我们得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封闭的模式。探索收费高职与免费农村中职教学资源互补利用的可能性可以为国家与地方节约大量教学资源,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通过构建适合西部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西部地区建筑类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引领本地区建筑类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探索收费高职与免费农村中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互补利用的有效模式。
构建高职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强沟通,以避免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错位,做到真正的“供需平衡”。特别是贵州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抄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要建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由建设行业协会、企业等用人单位、院校等部门专家成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领域的校企交流。其次,要通过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最后,要进一步加强“证书”教育。充分利用建设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支持,使学历教育和技能职业鉴定培训真正实现一体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的效果
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实施“2.25+0.75”教学运行模式。第一阶段用2.25学年完成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知识及技能培养,同时让学生取得专业技能或岗位技能的相关证书,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教学第二阶段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生产性顶岗实习,即让学生用0.75学年的时间在企业工地上边学习、边工作,以工地施工训练为主,教、学、做融为一体,专业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和指导。在两个培养阶段中,始终将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协作能力、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素质等)贯穿其中。职业素质教育除采用课堂形式外,结合参加社会活动、去企业参观、实习锻炼等方式,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示范院校建设期间,我系在“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指导下探求了符合本专业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第一种形式:引进来。引进工程质量检测企业进入学校,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双方达成了关于接受教师到项目顶岗锻炼、学生到项目进行专业课程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合作协议,同时,该企业还积极参与我专业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有效促进了我专业的课程改革。第二种形式:走出去。与10余家企业合作工程项目达18项,涉及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等多方面工作。通过工程项目任务驱动,10多名专业教师已扎根建筑施工一线顶岗锻炼,累计200余名学生到项目进行课程实习、顶岗实习。系部与贵州省建设厅、各建筑工程企业合作,开展建筑工程行业“五大员”岗位证书培训、土建造价软件培训,另外还开展房产测量员、试验工培训,学生技能得到不断提升,近三年高级技能证书获取率提升,学生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