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制改革背景下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误区和对策
2011-01-01郑晓云
职业时空 2011年3期
摘要:高职院校推行“2+1”等不同类型的学制改革,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理论时间,延长专业实习实训时段,导致出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上、育人功能上、社会实践上的认识误区,厘清这些认识误区并提出对策,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推进高职院校学制改革意义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制改革;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认识误区;对策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从各自办学实际出发,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等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针对专业培养特点纷纷推行“2+1”等不同类型的学制改革,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延长专业实习实训的时段,在学制改革背景下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拟对这些认识误区进行厘清并提出对策。
一、厘清高职院校学制改革背景下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误区
(一)从培养目标上厘清“各类专门人才就是具有单一的职业技能、技术的人才”的认识误区
1.从构成各国国际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来看。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是各国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因此,各个国家都把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热爱、忠诚、服务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品德、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培养目标的首要构成元素;把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门的技能技术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元素。这样培养的人才必然兼备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技术。任何一个国家不能也不可能将本国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仅锁定在单一培养学生专门的技能技术上。各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一定是由忠诚于自己国家的各类专门人才去打造的。我国为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未来10年教育战略的主题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2.从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来看。我国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结构需要改变;我国又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1],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重要战略抉择。但这不是人才的单一技能技术培养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事。进入新世纪,我国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出了“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2];未来10年的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
总之,无论从构成各国国际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是从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来看,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技术素质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简单归结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就是培养单一的职业技能、技术的人才”,这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的认识误区,必须厘清和纠正。
(二)从课程育人功能上厘清“在高职院校唯有专业课程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误区
1.从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看。要在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很显然,这是一个由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才能实现的目标,单靠专业课程发挥的育人功能既无法完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更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解决了学生的“生存之技”,但不能解决学生的“立身之本”,即不能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生活和积淀发展后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解决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问题,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以一概全,更不能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合力来看。要在高职院校实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能力培养目标[1],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独到的育人功能:即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教学活动,将政治、道德和法律等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改造、立身社会的思想意识,外显为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操守,构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必备职业能力中伴随和影响终身的、不可或缺的居于灵魂地位的能力要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与专业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毫不相干的另类教育,而是统一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为学生提供怎样运用专业课传授的谋生手段正确立身社会、有效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总之,无论从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合力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专业课教育教学,都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偏废的育人课程,是不同学科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同一个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认为“在高职院校唯有专业课程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必须厘清和纠正。
(三)从社会实践上厘清“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就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的认识误区
1.从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认可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和社会的满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凭借在学校“熔炼”出的过硬思想作风和过硬技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是以“素质好、作风硬、能力强”以及“适用、好用”成为人才市场抢手货来衡量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服务于本土而且服务全国、有的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执业大展宏图而且在其它领域也不乏精英。实践证明:家庭、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认可度,最重要的是基于学校办学的根本在于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从学生的职场经历和实习实训的亲身体验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职场打拼,用人单位首选的是求职学生的思想品质。诚信、勤奋、团结、协作等品质的具备,使许多学生优先受益,也是许多学生成就事业的人生之本。高职院校许多毕业工作多年的学生受学校邀请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时,共同传递着“做事先做人、做人重品行”,“德行重于技能”,“有德有才之人堪大用、有德无才之人可培用、无德有才之人当慎用、无德无才之人绝不用”的思想;他们在职场拼搏多年的共识是:支撑我们、让我们坚持、使我们终生受益的是在学校培养的特有的诚信和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有的学生是从职场通过高考走进高职院校校园的,其中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站在了管理岗位上,他们概括了在职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公司第一看重人品、第二看重技术和能力”。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返校后最集中的信息反馈是: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忠于职守、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他们于实习实训中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专业方面,而在思想政治及社会人文素养方面,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的他们在学风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偏重专业学习及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不再忽视或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它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品质的养成。
3.从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唯一明确列入评估的课程,权重达到0.2,构成素质教育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评估,此后许多省份又相继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从国家到省的各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践来看,均不是也不可能以“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就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为单一评价指标,而是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无论从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认可度、从学生的职场经历和实习实训的亲身体验、从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社会实践均从不同的视角证明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品格”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技术”,而视“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就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的认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认识误区,必须厘清和纠正。
二、学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共识合力育人,强化思政主渠道
1.首抓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合力育人共识,坚持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是关系高职院校学制改革全局的指导思想问题。只有学校领导班子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学制改革背景下多学科合力育人的共识,才可能坚持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被边缘化、弱化。
2.重抓专业系部的合力育人共识,坚持借重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思想关键。只有专业系部的领导及其教师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学制改革背景下多学科合力育人的共识,才可能坚持借重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被替代和简单化。
3.力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合力育人共识,坚持凸显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学制改革背景下多学科合力育人的共识,才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核心作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
(二)抓实课堂教学,打牢理论基础
针对学制改革后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总体压缩的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上下重力,抓实在求实效,强理论牢基础。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精”和“管用”方面下功夫。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在“精”和“管用”上做足文章。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要围绕“精”和“管用”实现转变。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要通过“精”和“管用”发挥作用。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及顺利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的对接,打下扎实的认知社会的理论功底。其次,通过课堂教学把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学好专业服务社会、处理专业实训以及顶岗实习遇到的各种问题,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第三,通过课堂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揭示的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操守。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教育实现无缝对接。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品格”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机统一起来。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要贯穿专业育才的全过程,由理论教学的课堂向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把育人铸品行与练技训能力有机统一起来。第三,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专业及其实践教育连接起来。
(三)抓紧实训教育,延伸理论育人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实践基地延伸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育人与专业实习实训育人的连线。其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参与专业实习实训育人的内容体系。第三,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政教育合作育人的制度。
2.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赴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专业班级之间从理论教学到专业实习实训教育的育人责任制度,参与全过程育人。其次,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专业班级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育人的制度,共赴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合力育人,实现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育人与专业实践育人的统一。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专业系部合作育人的责任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成为专业系部育人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把思想政治理论育人与专业技术技能育人统一于全员育人的过程。
3.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政教育合作育人的制度。其次,搭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想教育相互交流的平台。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到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
4.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延伸教育的网络平台。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其次,建立学校与作为实践基地企业之间思政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延伸教育网络平台。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学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厘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误区,提出科学的对策,才能为推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