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评估视域下农村职校校企合作三个层次的思考

2011-01-01刘龙君陆春庚

职业时空 2011年3期

  摘要: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评估、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的所有指标中都有校企合作的要求,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农村职校校企合作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合作:意识层次的合作是基础,被广泛采用;操作层次的合作是关键,正不断拓展与深化;绩效层次的合作是根本,需要继续探索与进一步实践。
  关键词:专业评估;校企合作;层次;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经历了四星级职业学校的评估、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的评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的评估(以下简称“专业评估”)。研读评估指标细则以及迎评工作的实践,无论是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质量与效益还是特色与创新,都深深地烙上了“校企合作”的影子。可以说,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工作低效或无效,则很难通过专业评估的验收,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基于各自的优势,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人才需求基础上与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水平薄弱、技术攻关能力不强,企业对职业学校有点“看不上眼”[1],再加上企业用人机制和绩效评价标准更关注当前利益,校企合作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农村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专业建设水平和精品课程的打造,无论哪方面都需要学校“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
  令人高兴的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决策者都非常重视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可以说,专业评估在某种程度上“逼”着学校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有校企互动职业教育模式(文化互动、市场化互动)[2],有融入式校企合作模式,有工学结合模式,有基地、招生、教学、科研、管理、就业“六位一体模式”等。结合专业评估标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合作,以下就此谈一些思考。
  二、校企合作的三个层次
  1.意识层次的合作
  学校和有关企业就合作形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就业等签订协议,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旨在从法律层面上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专业评估很重视此项内容,要查看校企合作的相关协议。但是,一纸协议并不能约束企业的行为,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活动只是走过场、摆样子。一些农村职校为了在招生时吸引学生,往往说学校各专业都和一些大企业定单培养,或者在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时才和企业“紧密”联系;一些企业也象征性地给“冠名”班的学生发点奖学金。校企双方赢得了表面的好名声,并无实质性的利益促进。
  意识层次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协议的签订、冠名办班、企业设立奖学金、定单培养等。这些虽是低层次的合作,但也是必须的,说明学校在观念上已经开始面向市场办学。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才能深入思考,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
  2.操作层次的合作
  为了增强专业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农村很多职校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朱懿心等人认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一是有计划地开展行业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三是教学计划的修订;四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兼职教师队伍的打造;五是进行技术项目的开发;六是落实实训实习基地;七是和企业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3]专业评估非常看重这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相关活动的资料,检查学校是否形成了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机制;检查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生产是否结合密切。几乎要检查上述7个方面的所有内容,并走访企业看双方合作是否默契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评估的重点,专业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的规定。除了学历提升外,下企业锻炼无疑是学校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捷径。评估要查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记录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以期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16条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第20条又规定:“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虽然下企业锻炼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由于农村职校资金的限制、企业态度的冷淡,教师下企业多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再提高积极性,脸皮“厚点”、技术高点;需要地方政府再提高认识,人事、劳动、财政、教育、税收、法律等部门通力合作。
  可见,操作层面的合作主要是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并有效地开展工作;企业接纳职校教师来工厂进行锻炼并派遣一些技术骨干和教师进行交流。这些合作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推动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3.绩效层次的合作
  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再好的合作都是本末倒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它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养成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因此,许多办得成功的农村职业学校都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最重要内容来抓,并投入巨资用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是专业评估的重中之重,既有诸多硬件达成指标的要求,也要查看详细的管理和过程性等软件资料。
  共建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深层的合作模式,属于绩效层面的合作。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要求学校要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和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相互介入渗透,优势互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真实地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应提供场地、企业应提供资金;学校要负责日常管理、企业要负责技术指导;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校内有车间,学生即“学徒”、教师即教练、作业即作品。工厂有教室,“学徒”即学生,师傅亦老师,作品亦作业。
  农村职校的经费捉襟见肘,实训实施不够先进,而企业却有比较雄厚的资金、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设备,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在共建实训基地上多做文章,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化、绩效化方向发展。
  三、关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思考
  1.教师下企业、专家进课堂
  通过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角色互换,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4]专业评估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也很严格,并规定每学期的教学时数,查看兼职教师原始的教学资料。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要完全放开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上班,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与技术革新,并领取一定的薪水;企业专家要经常到校讲学和示范,参与学校的人才方案制定、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并领取学校的课时或技术指导津贴。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生产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化
  实训基地是为了使用,不是为了拥有。[5]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引进企业资金与设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要计较所有权的问题,主要看实训基地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需要;要看实训基地是否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企业没有积极性也就可以理解了。
  校内实训场所要引入企业操作规范、生产流程和工艺,引入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这是把企业办进了学校,要实施企业化管理。校外实训基地要建立教学和讨论场所,边做边学边讨论,积极开发一些实用性强的项目教学案例。这是把学校办进了企业,要强化班级组织管理。
  3.工学交替、校企一体
  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是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公认的成功经验,它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模式”,在美国则表现为“合作教育”模式,在澳大利亚称为“TAFE”模式。我国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正在摸索之中。教育部2006年10月在青岛专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要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形式;二是要探索半工半读教学与管理制度;三是要探索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究竟如何安排学生边工作边学习,要看各个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专业评估对此没有硬性要求,但“特色与创新”指标倾向于这种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可以半天学习半天顶岗实习;也可以上半周在学校上课,下半周去企业上班;还可以按月来进行。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制度与政策保障。学校和企业要强化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绩效意识。
  四、结束语
  为了迎接专业评估和加快专业建设,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诚意毋庸置疑,但企业的热情参与还需要政府有效的行政干预与政策支持。专业评估是个很好的抓手,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活力与努力的方向。通过专业评估加强反省,通过专业评估培养人才,通过专业评估凝聚人心,通过专业评估争取外援,通过专业评估促进学校和企业在绩效层次上谋求更多“双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海.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缝点与对接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
  [2] 傅新民.浅析校企互动的职业教育模式[J].职业时空,2006,(7下).
  [3] 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4] 戴素江.基于校企双赢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5] 陈水生,翟伟杰.浅谈“换工式”校企合作对培养目标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