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命题问题透视与思考

2010-12-31陈先松滕春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12期

  【缘起】
   为了巩固温州市“教学四项规范”验收的成果,深化学科命题研究,我校在2009年度第一学期第八周举行了教师命题技能比赛,27位语文教师参与了语文学科命题。在评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们在语文学科命题的认识上,仍有很大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规范”,尤其是作为重头戏之一的阅读部分问题较大,事后笔者对这些典型题例作了整理与思考。
   【问题透视与思考】
   问题一:偏又难——学段目标把握不准,偏题怪题屡见不鲜
   命题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再读过程,要求教师们在命题时再次研读学段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年级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不一味地以新课程为“幌子”刻意追求命题内容的新奇,甚至作不切实际的拔高,出些偏题怪题,美其名曰:这是大语文、大视野。结果考倒了学生而让孩子们无所适从、惶惶厌“试”。
   [例1]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略)。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对“阶段目标”作了详细阐述,到第四学段才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能借助注解——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还是刚刚起步(五年级下册才有文言文出现),更糟的是在不准用工具书及注释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自然是望而生畏,望文兴叹了。
   思考一:找准起点、把握考点,找到阅读命题的灵魂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出台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说:“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出偏题怪题,不在题型和指导语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
   那么古诗文怎么考才叫“不在题型和指导语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呢?请看笔者为某县编制的小学语文四上的期末命题(节选):
   [例2]古诗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______ 别董大
   【唐】王维【唐】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______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
  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北风吹雁雪纷纷。
  ______,______莫愁前路无知己,
  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曛:曛黄,形容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1. 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补充完整。(2分)
  2. 《别董大》也是一首送别诗歌,从______字可以知道。(1分)
   3. 《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
  ______ ,我是从______ 字读懂的,当时的天气是______ ;而《别董大》中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4分)
   4. 我发现第二首诗中的“天下谁人不识君”和第一首中的______ 正好相反。我还知道李白写的《______ 》也是送别诗,这些诗都表达了朋友之间______的心情。(3分)
   以上命题,先不说它体现了古诗词课内外阅读的整合和巧妙链接(《送元二使安西》选自课内文章,《别董大》是课外选入的,整合主题都是友情送别诗歌),单从难度上讲,它是基于学生阅读水平和认知实际的,《别董大》的阅读是建立在课内阅读《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础上,因为同是送别友人的诗,在内容理解上就便于学生的认知迁移,阅读题语言表述的设计如题3,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暗示:送别、时间、天气,起了理解上“铺路架桥”的作用。因为不考诗句的解释,学生只要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就能轻松答题,这样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古诗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考查,同时关注了学生的课余积累“我还知道李白写的《______ 》也是送别诗”,并且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整体感悟了送别诗歌的一个共性特点——“这些诗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
   【点评: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孩子们的国学积累,更好地与中学语文学习接轨,课标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也增设了文言文这块教学内容。毫无疑问,这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这样一个信息——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古文习得从娃娃抓起!但是小学阶段古文教学还是以提高兴趣、增加积累为主,所以要不要考“古文阅读”,怎么考古文,这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二:散而乱——题目设计层次不清,没有循序渐进
   散和乱主要体现在阅读题的编写比较随意,没有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东拼西凑,率性而为。我们知道,无论是课内的课文学习还是课外的自主阅读,总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因此,命题时我们就要系统规划好题目,按照阅读心理学的规律设计题目,使得学生答题的过程成为和文本进一步对话的过程。
   [例3](选文内容略)
   1. 在第一自然段中,用______ 画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比作什么?
   2.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两个“不时”,填空。
   第一个“不时”突出爷爷______ ;第二个“不时”突出爷爷______ 。
   3. 你认为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下来。
   4. “凡是有人找他,甭管见没见着,只说在田野就行了”。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5. 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3分)
  ——选自四年级某一老师的命题
   思考二:循规律、巧布题,搭好阅读命题的骨架
   如果说阅读检测是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考查的话,这则阅读命题可以说是非常吻合这一精神的,似乎已经没有差错了。但是细一琢磨,我们不难发现题目的编写序列存在着一些小问题,比如:第3小题“你认为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下来”,这是一个相对整体性的问题。从人们一般的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具体说来,一般学生在解阅读试题时,第一步会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第二步分析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第三步再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战略完全符合解答阅读题的规律,所以命题者应该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学生容易整体把握的题目安排在试题的前面,按照阅读的规律编排题目的序列。
   【点评:阅读命题不仅要关注考题的难度系数,也要考虑题项的编排序列,遵循儿童的阅读规律,从细微处体现出命题编排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问题三:全且杂——题量过于丰富,“五味杂陈”一股脑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本身就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音形义和标点,字词句段乃至篇的考核都能融到阅读评价中去,有很多专家因此提出语文高考只考阅读和写作的评价方案。但是小学语文毕竟姓小,它不能不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目前普遍的试卷分析来看,基础知识部分已经占40分左右(越是低年级占的比例越高)。我们知道考试检测的就是学生全方面的素养,如果我们在考查学生阅读水平的专项上过多地挤进了音形义等内容,那么我们拿什么去评价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例4]《搭石》节选自______ (阅读内容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协调有序”中的“序”音序是______,部首是______,除部首外 画。“序”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次第;②排列次第;③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在“协调有序”中的意思是______。短文中有一句话正是表达“协调有序”的意思,请用“______”画出。
   (3)联系上下文,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
  ——选自四年级某教师命题
   思考三:抓特点、考重点,展示阅读命题的个性
   诚然,阅读命题要注意考查的广度与深度,巧妙地结合进拼音、词句、段落、篇章、标点等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运用、段落篇章结构特点、表达方法等方面应占较大比例,应该突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的考查。以上“课内阅读”的三道题目考查的是音形义等基础部分(当然阅读测试需要关注这些基本能力,但更需要和儿童的“感受、体验、理解”建立必要的联系)。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很难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无法真正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自然无法正常着陆了。
   以下是笔者编制的一篇课内阅读题,同样是一份四上的语文命题,可设计的理念就大不一样了。
   [例5]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鹅》
   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白公鹅》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
   1. 我发现以上这些从字面上看______ ,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______ 。(2分)
   2. 我也能学着写一句:______ 。(3分)
  ——选自2008年5月温州市小学语文现场命题比赛一等奖获奖试卷
   我们可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