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数学符

2010-12-31孙先菊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12期

   在词语教学中,将简简单单的数学符号引进课堂,能让人领略到别样的词语教学风采。
   一、等号的妙用
   [案例1]《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五下)教学片段
   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里的“等于”一词请用数学符号表示。
   生:小艇=汽车。
   师:小艇是什么样子?
   生:长、窄、深、翘。
   师:和汽车一点儿都不像,小艇怎么会等于汽车?
   生:河道的小艇很多,和街上的汽车一样多。
   生:坐在船舱里和坐在小车内一样舒服。
   生:船夫的驾驶技术和汽车司机的一样好。
   生:小艇的作用和汽车的一样多。
   一个简单的“=”,给平静的课堂带来一阵涟漪。这种语言形式的有效转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火花。学生在寻找求证“小艇=汽车”这个等量的过程中,自主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也就跃然纸上。这位教师将简单的数学符号巧妙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就能借助数学的思维方式,深入浅出地来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功用了。
   二、不等号的巧设
   [案例2]《望庐山瀑布》(人教版二下)教学片段
   师:“三千尺”有多高?
   生:应该有1000米高吧!
   师:诗中的“三千尺”=1000米吗?
   生:“三千尺”≠1000米。这里是夸张的说法。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有意设计了“三千尺≠1000米”的公式,让孩子形象地感知诗人李白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庐山瀑布之高耸入云,一泻千里。一个“≠”,从数学的角度清晰地阐明了“夸张”并非实数,而是一种虚指。但正是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庐山瀑布山高水急、奔腾澎湃的动态之美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同样,“疑似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九重天,而指极高的天空。李白以通天的气魄来直面夸饰他心中的瀑布,既给人留下了庐山飞瀑的印象,又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余地。用一个简单的“≠”来诠释语文教材中屡见不鲜的夸张,更形象具体,也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案例3]《触摸春天》(人教版四下)教学片段
   师:你注意到那位小女孩了吗?她整天在花香中——
   生:流连。
   师:“流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指盲童安静在小区的绿地上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
   师:能不能换个词?
   生:留连。
   生:留恋。
   师:“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和“她整天留恋着花香”有区别吗?(生讨论后回答)
   生:流连和留连都是指长时间地徘徊在那儿,忘了回家,它们是同义词。
   生:留恋是对花香的恋恋不舍,惜别之情。
   师:能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留恋>流连;流连=留连)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几个词语作了这样的解释:
   【流连】liú lián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忘返。也作留连。
   【留连】liú lián同“流连”。
   【留恋】liú liàn不忍舍弃或离开:~故土|就要离开学校了,大家十分~。
   可见“流连”和“留连”是一组异形词,词义相同;“留恋”和“流连”在词义上都有“难舍难离”的意思,但在词义和用法上却有明显的区别。“留恋”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表示对人、对事、对物依依不舍的情感,如“留恋亲人”“留恋故土”。“流连”虽然也有“不忍离开”的意思,但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一般只表示陶醉于山水名胜乐而忘返,而且经常搭配成成语“流连忘返”使用。盲童安静虽然无缘目睹色彩缤纷的花儿的世界,但她用独有的细腻、敏锐的感觉,对花儿怀有别样的情怀,以至于整日“流连”于小区绿地乐而忘返,那不仅仅是一般的“恋恋不舍”而已。不等号在词语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有效地引领学生理解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可谓巧夺天工!
   三、“≈”诠释比喻
   [案例4]《最大的“书”》(人教版二下)教学片段
   师:瞧,题目中的“书”加了个引号,它和我们平常的书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岩石图:找岩石与普通书的相同之处)
   师:这本“书”啊,并不是普通的书,一层一层的岩石就好像是一册厚厚的大“书”。这本“书”和平常的书有很多相似之处,老师说岩石≈书,像这样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比喻。继续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教师从课题着手,以这里的“书”≈平常的书引出比喻修辞,既优化了修辞的教学策略,又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不断体味文本修辞的妙用。在细细品读中,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想象的思绪随着文本驰骋……
   创新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机,教师用数学元素符号“≈”来诠释比喻,给比喻这种修辞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如“如同”“仿佛”“像”“是”等比喻句,我们都可以为它搭建一座“≈”的桥梁,以诠释本体与喻体间或“形似”,或“神似”,而实则两种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
   当各种简简单单的数学符号移居到语文教学这块丰沃的土地上时,它就绝不仅仅是一个准确而机械的符号而已,它就像是语文教学中一股清新自然的春风,催化着学生去细细品味文本,慢慢咀嚼文本。
  (浙江诸暨市大侶小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