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随文练
2010-12-31赖爱娥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12期
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按照教学内容通常分为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因此,在许多语文教师的心目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俨然是两种不太相关的教学,更有甚者,有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竟然分配一个班级两位语文教师,一位教阅读,一位教作文。然而,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阅读教学要深入,离不开习作教学的补充,习作教学想更有效,必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读”“写”相融,才会让“读”更深入,让“写”更有效。多形式的随文练笔,使得“读”与“写”相得益彰。
一、模仿性练笔
小学生的语言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性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笔方式。其主要方式有:运用所学标点或者词语仿写句子;学习不同的句群构成方式写几句话;学习不同的语段特色写一段话;学习谋篇方式写大作文。
运用新学的词语仿写句子,这是教师们在每个学段都会经常运用的,但仅此是不够的,教师应丰富模仿性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
1. 独特词句的模仿性练笔
文本中经常能发现一些独特构词、构句的语言,这正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好时机。如人教版三上《爬天都峰》一文中有个很有特色的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个句子是一个感叹句,且后半句补充说明前半句,很有意思。在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啊, 这么陡, !啊, 这么险, !”既学习了这一独特句式,又为学习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 修辞方法的模仿性练笔
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各种修辞方法时,理解往往不会很透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修辞方法的模仿运用训练,使学生逐步领会各种修辞方法,从而丰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如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一文中有一组句子很有特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天树叶的美:“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段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不同树叶的颜色形状特点,是学生语言模仿的好素材。于是,笔者设计这样的练习:风一吹,树上的黄叶、红叶纷纷飘落下来。秋天的落叶就像小蚂蚁的摇篮,摇啊摇啊, 。风一吹,黄叶、红叶纷纷飘落下来,秋天的落叶就像 ,
, 。
3. 说明方法的模仿性练笔
说明是学生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教师应结合说明文教学加强训练,通过说明方法的模仿性练笔让学生逐渐掌握和领悟。如人教版三下《太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章读起来通俗易懂,且很有说服力。文中多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说明太阳离地球之远、太阳之大。当学生理解了这一说明方法后,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教师给出几组材料,供学生选用:“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千米;月亮距离地球38440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40075.7千米。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约2000万摄氏度;炼钢炉的温度最高有420摄氏度。”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对这组材料进行了重组加工,教师适时点评。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这一方法的运用就会逐渐娴熟。
4. 独特段式的模仿性练笔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很有特点的构段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构段方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段表达的内容。如若将语段仿写放入语段的教学当中,那么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就会实现“双赢”。
(1)总分段式:总分段式是一种常见的语段,它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更有条理地描述事物。如人教版四上《秦兵马俑》一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多个语段都采用了总分段式。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迅速和准确。而后,运用这一段式写一处景点或一个物品,学生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独特顺序:课文中有许多语段具有特别明晰的写作顺序,有的时间顺序明晰,有的动作变化明晰,有的方位转换明晰……如人教版三下《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顺序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学习这样的语段,教师们一般都不会错过这样的练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按照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3)抓主要特点的白描:如人教版六上《少年闰土》一文中,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明确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然后尝试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交流时,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他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非常富有挑战性,学生很喜欢,训练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二、语言拓展性练笔
拓展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人教版六上《伯牙绝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段语言格式规整,同时用简练而又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各种美丽的风光。在学习本段语言之后,可引导学生一起想象这样的画面:伯牙正在鼓琴,钟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提炼运用这样的语言: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以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这样的练笔旨在拓展、积累、运用语言,同时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补白想象性练笔
补白想象性练笔是指挖掘课文中言而未尽之处,让学生根植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补写。这样的补白性练笔,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让练笔更加有效。如人教版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有特色。严监生临死之时手指的动作给了学生很好的想象空间。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走进主人公的世界,对严监生的三次动作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补白想象性练笔,这样的练笔就与文本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四、感悟升华性练笔
感悟升华性练笔是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往往出现在结课时,或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书面阐述,抑或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收获。这一类练笔重在人文思想的提炼与升华,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本的中心内涵。如人教版六下《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旨在让学生感悟到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方法独特、与众不同的老师!文中的“我”和同学们原本不理解,但是聆听了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后,终于明白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而文中对听了这番话后我们内心世界的描述却并未提及,而这也正是文本的人文内涵所在。因此,可以进行这样的练笔:听了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我”陷入了沉思……
五、续编改写性练笔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学生很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读完人教版四上《小木偶奇遇记》后,学生对小木偶的遭遇充满了同情。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小木偶的身上,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续编下去。学生便会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小木偶有了精彩离奇的人生。
其实,随文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针对课文插图的练笔、对古诗文的改写、写读后感等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对语言拥有“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随文练笔定会更加精彩纷呈,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会更深入,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更强。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