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叩问缺憾 优化策略

2010-12-31朱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12期

   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涵盖着语文阅读教学的丰富性和习作教学的艰巨性,而要将这丰富与艰巨相结合,需要教师处理教材的智慧和课堂把握的灵动。读写结合绝非生搬硬套地将读和写相加,而需要读与写的教学无痕,大言稀声。教无定法,学无定规,读写结合亦然。本文通过透视几组课堂教学的课例,叩问当下读写结合的常见缺憾,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缺憾
   镜头一:“泾渭分明”式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师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领学生感悟了“父亲”的了不起。之后教师说:阿曼达会怎样面对在废墟底下的三十六小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听课教师疑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读写结合?课堂中学生一直在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写的内容和前面学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啊?执教教师振振有词地说:这个写话练习是课后练习题中要求的呀!
   镜头二:“浮光掠影”式
   师生学习《桥》。教师请学生读课文第5~13自然段,并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接着教师提问:课文通过哪些方法写出了老汉的形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语言描写、环境描写。
   之后,教师小结道:是呀!在那么紧张危险的时刻,老汉镇定地指挥,先人后己。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其实在我们身边像老汉这样的共产党员有很多。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温总理亲临现场,慰问群众,指挥救灾。那动人的场面仿佛就在我们眼前。我这里有很多当时总理亲临现场的图片。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然后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写几句话。
   听课教师听了学生的课堂写话,心中不禁纳闷:如果今天没有学习这一课,学生会不会写这个片段?如果教师只在课后总结“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表达方式的技巧,学生就能“一学就会”了吗?这样的读写结合岂不是太轻松、太容易了!
   镜头三:“心猿意马”式
   教研课上,教师激情澎湃地执教《盘古开天地》:精疲力竭的盘古倒下去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教师课件出示中课文中的语句(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接着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些语段。
   之后,教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盘古还有哪些地方变成了什么呢?学生有的说盘古的牙齿变成了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柳树,盘古的鼻子变成了山洞……教师一一肯定,然后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句子:他的 ,变成了 。
   ……
   有学生这样写道:“他的头发变成了柳树。”教师作了肯定的点评。试问,这样的句子就体现出三年级学生仿写的水平?实际上,这样的仿写作业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是缺乏关注的。
   二、课堂教学中“读”“写”融合策略
   读写结合,并不是简单地“读”+“写”,而是灵动地“读”与“写”的融合。实现读写融合的关键在于巧妙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其次找准“读”和“写”之间的联系点。根据训练点,引导学生关注、领悟联系点,帮助学生捕捉习作过程中的灵动点,拓展习作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
   一、环环相扣式
   同是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当父亲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父亲的内心顿时——
   生: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惊恐、害怕、绝望。
   师:但是此时此刻父亲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有了这句话的支撑,父亲才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齐读句子)父亲挖8小时是多长时间?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我们来算一算。(学生猛然感觉,8小时比自己待在学校一天的时间还要多)
   师:这8个小时中,你会做些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们上语文课、体育课等等。有的说,我们跟同学们一起玩耍。还有的说,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在课间的时候做游戏。
   师:但是这8个小时里,这位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这8个小时里可能在做什么?
   生:父亲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的儿子只能躲在那个角落里。
   生:父亲就跪在废墟上,用双手一直在挖,嘴里不停里叫着“阿曼达”的名字。
   生:此时此刻的阿曼达可能蜷缩在角落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父亲的救援。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8个小时里一直在挖呢?这期间他碰到什么困难?他的儿子在想什么呢?12个小时过去了?当黑夜笼罩大地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会对他的伙伴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悲痛欲绝的父亲一直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心想: ,阿曼达心里想: ;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 ,阿曼达 ;天已经越来越黑了,此时父亲 ,阿曼达 ;24小时过去了,四周变得寂静无声,父亲 ,阿曼达 ;36小时了! 。
   好一个高明的读写融合!教师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语言张力和震撼力的一处文字,进行读写结合,这是教师的独具慧眼。此处的语言,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式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完就结束,而是找到“读”和“写”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在引领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丰满人物的外在形象。如此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使读和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二、顺势推进式
   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执教三上《花钟》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教师把文本中描写9种花开放的语言写成诗歌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中,请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生朗读了描写牵牛花的句子之后,教师又紧接着追问学生:还有哪些同学也很喜欢这个句子?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生:因为它写出了牵牛花的样子很好看,像小喇叭。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方法来写,所以让人觉得特别美。
   师:哦!老师也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漂亮。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一个没有用拟人手法写的句子:下午一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让我们试着边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学生边读边微微点头)
   师:能吗?这个句子没有用到拟人的方法,但是它的哪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万寿菊的美丽?
   生:“欣然怒放”让我们看到了万寿菊开得很茂盛,很好看。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图,欣赏万寿菊开放的样子。
   师:那么这个句子写得好吗?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两个句子都写得很美,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变一变呢:牵牛花欣然怒放,万寿菊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
   生:这样写不行。万寿菊的花朵不像小喇叭。
   师: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能不能说它们吹起了小喇叭?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两种美丽的花朵。(生观看两幅图——迎春花、荷花)
   生:夏风徐徐,荷花站在荷叶上,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生:夏天到了,美丽的荷花仙子露出了害羞的笑脸。
  
   生:金灿灿的迎春花在阳春三月里,睁开了亮晶晶的双眼,悄悄地观察着美丽的世界。
   师:多妙呀!你看,我们只有根据各种花儿的样子,再用上合适的想象,才能把句子说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9个分句,感受这9种各具姿态的花儿的美丽。(学生有生有色地朗读句子)
   师: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不同时间开放的三种花儿。(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精妙的读写结合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式的教学环节中,注意“读”和“写”的有机融合。此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文中对于9种花儿各具特色的描写。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势学生“喜欢拟人句”,使学生逐渐走进表达的境界——抓住事物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层习作特色,教师铺设了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方法,感到句子有趣、有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又顺势比照:写万寿菊一句没有用到拟人手法,美不美?这一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通过热议,终于明白“写文章用修辞手法不能乱用,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写”。难怪,学生在仿写迎春花和荷花的时候,都写出了不少精彩之笔。
   三、水乳交融式
   读写结合犹如水乳交融,于无痕之中结合,于无痕之中达到语言体味的目标,此乃课堂教学之中的大智慧。再看另一位教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
   师: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他真的倒下去了吗?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盘古用身体创造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边在课件中出示相关句子,一边重点指导句子朗读。
   师: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谁来读读这个句子?(一生站起来朗读句子)老师发现你特别突出了“奔腾不息”这个词语,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读,才能感觉到江河水浩浩荡荡。
   师:大地之上的江河水浩浩荡荡,这是因为——盘古无私地让自己的血液汩汩而流,使得大地之水气象万千。谁再来读出奔流的气势?(生继续朗读这个句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七处。你能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好好地读读,读出你对盘古的赞美之情吗?(学生朗读其他句子)
   师: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多么美丽的宇宙,多么无私的盘古!我们一起合作,献上最深情的朗读。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
   朗读即将结束时,课件中出示:他的头发变成了——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婀娜多姿的柳枝。
   师:多么生机勃勃的世界,多么缤纷多彩的宇宙,盘古却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就用我们的笔来告诉盘古,他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宇宙。
   他 ,变成了 。
   此教师的教学与前一位教师的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他语言习得、想象力激发与盘古的英雄形象水乳交融,如此读写结合明净如流。学生不仅能借助神话故事的美丽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更能用多彩的语言表现内容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仿写才是鲜活和持久的。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那么读写结合就应该是“吸收”和“倾吐”的结合,也就是说“吸收中有倾吐的需要”“倾吐中包含了吸收”,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这样就达到了“读”中有“写”的渗透,“写”中促“读”的吸收和感悟。读写的相互交融,正是读写结合的理想境界!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