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0-12-31胡金凤

经济师 2010年11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与走众文化交叉最为明显,对大众文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学科。文章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提出了大众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2-02
  
  “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消费、消遣、娱乐为特征,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栽体,以市场为依托,以城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无深度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的流行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通俗电视剧、娱乐节目、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畅销书刊、现代广告、电乎游戏、网络文化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大众的趣味、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复合体。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上世纪后期开始在我国迅速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广泛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形式方法,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现、世界现、价值观念教育。因而,思想政治课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影响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与大众文化交叉最为明显,对大众文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学科。大众文化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不可阻挡地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有: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开阔了学生视野,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精英文化的表达者、代言人,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理应具有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其初步具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但是。大众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潮、理念,更多的思想选择,传统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淡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被动摇了。
  其次,大众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严肃性。高校思想政治课针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具有严肃性。但是,大众文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氛围中,耻言理想,失去目的;嘲弄信仰,失去动力;蔑视道德,失去人伦;拒斥传统,失去依托:不要规则,失去尺度;躲避崇高,失去尊严,大学生玩世不恭,嘲弄一切的态度冲击着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严肃性。
  第三。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OT3EurTvSjEcP18wNjEILg==指导性。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具有主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信息的干扰,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电影大片、流行音乐、食品、饮料、理论思潮、网络等文化霸权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青年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价值判断,日常行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
  第四,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性。大众文化是商品消费的文化,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在观看大众文化作品或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其中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体现在服装服饰、语言、行为规范模式等日常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无形之中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对自身思想、生活的指导,走向浅薄、粗俗,沦为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
  第五。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形式方法。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往往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灌输,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却是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五光十色,生动直观,魅力无限,使大学生们受到极大的诱导。
  第六。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教育。大众文化强调自我价值、功利性、全球意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原则受到挑战,造成大学生政话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意识弱化,急功近利、忽视修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人生目的庸俗化、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走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大学生追求个性、文化归属感和文化选择权利,大众文化的新异性、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影响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其次,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性和商业化,深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大学生已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大众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再次,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本身分析。过分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刻板、单一,缺少人文关怀,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大学生提高丰富的理论资源,而此时,大众文化以自由、民主、个性、时尚等新奇的名词来吸引走学生。
  
  二、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主要对策
  
  大众文化时思想政冶教育既有冲击和挑战,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应对大众文化的挑战。
  首先。构建大众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大众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耍的转变,大众文化在其商业化运作中所袁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冶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除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等显性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其次,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会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G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在教学中坚持先进文化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大众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采引导大众文化,以精英文化的审美性、启蒙性来提高、培养大众文化。加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来遏制商业媚俗文化,有利于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而且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推动大众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观念形成、道德提高,促进其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第四,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摆脱纯粹说教,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用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装进思想政治的内容。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才能与情形各异、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通俗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五,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园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手段。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其理性判断的能力;通过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实现审美的雅俗共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流性原则。就是要把握主旋律,坚持正确奥论和正面教育,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建设。用积极的、高尚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避免学生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要注重社会理想教育与个性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完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众多有个性的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批评和纠正大焱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大学生能在大众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随波逆流,迷失方向。
  第:人文性原则。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丰富并非与大学生文化层次的提高、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需要通过精英文化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精英文化是我国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理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栽体,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中具有教化功能,担负着弘扬正义、确立人生信念、引领大众文化的责任。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经典文化或精英文化是难以想象的。而精英文化时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人文性原则,就要以精英文化及其优秀作品启迪大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质。当前,光其要通过精英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第三,民族性原则。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精神是体现民旋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0的民族精神。是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追求文化和谐、面向世界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并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审美性原则。耍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用优秀的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培养其高尚的审美观念,陶冶其高雅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趣味及审美辨别能力,增强其免疫力,使大学生能理性地对待大众文化。由于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覆盖面广泛,接受快捷方便的优势,要利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为高校美育开拓新的渠道,激发大学生接受美育的主动性,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觉意识奠定基础。
  第五,多样性原则。不同文化之闻的差异代表了人类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选择,也体现着人类本身的多样性。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世界,养成开放的胸怀和多元的思维,从而能理性地对待各种文化成果,有选择地博采异质思想文化之长,而不是简单地崇拜或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