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矿石进口过程中的合作博弈思考
2010-12-31刘静萍郑国强
经济师 2010年11期
摘要:文章从国际铁矿石供给市场的垄断趋势以及国内钢铁企业趋于联合的因素出发,运用博弈论剖析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由此提得中国加速取得铁矿石定价话语权所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铁矿石合作博弈时策
中图分类号:F7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33-02
根据近几年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表明,力拓、必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是国际铁矿石产业的三大寡头,占据了国际铁矿石海运量的70%,在国际铁矿石的谈判过程中,其拥有着相当的话语权。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剧增,现今,铁矿石的进口量已占国际铁矿石贸易量的一半以上。但是,作为铁矿石的进口大固,中国却对国际铁矿石的价格没有多少影响力,在与国外寡头的博弈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钢企和中国国家利益遭受严重损失。本文将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分析铁矿石供给寡头和中国钢企必然走向合作的趋势,以及在博弈过程中中国钢企应采取的对策。
一、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给垄断趋势
1.自然垄断。某一行业在大量的固定成本和少量的边际成本共存的时候,自然垄断就产生了。这是由生产过程中“技术”的特性决定的。缺矿石产业在其营运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教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固定投入,而在开采过程中,每一吨铁矿石的开采成本并不高。因此,技术决定了铁矿石厂商的生产规模,以及庞大的资金投入,并为此行业设定了最低资金门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规模效应的存在将使钢铁企业单位成本降低。增加企业利润:也只有成规模的企业才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促使企业竞争力提高。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矿石市场的寡头垄断性。
2.形成卡特尔组织,掘取垄断利润。在激烈的寡头竞争过程中,每一家寡头都拥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是彼此都不能消灭对方,或者消灭时方成本太高,市场化的竞争对寡头有害无益。这时合作成为可能。当寡头们采用合作串谋的形式使整个行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卡特尔组织也就形成。巴西淡水河谷以及澳大利亚的“两拓”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究全可以通过协议或者其它方式达成妥协共同操纵市场。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3.形成垄断企业,控制全球铁矿石的供培。卡特尔组织存在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存在“作弊”的诱惑,违反已达成的协议。因为每家厂商都相信在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产量会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所有厂商都增加产量将导致市场损毁。为维持卡特尔的有效,就必须找到一种防止“作弊”的方法。而在这其中,最好的方法即使这些厂商合并为一家。在全球化的今天,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已成为一种潮流。这些铁矿石寡头完全可以通过购买或交叉持股等多种方式捆绑到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垄断企业,操纵全球铁矿石的供给。澳大利亚矿石巨头力拓与必和必拓在2009年6月就双方合资经营西澳铁矿石生产项目签署相关协议,西澳铁矿石业务目前与未来的所有资产度负债都归该合资公司所有,力拓与必和必拓分别持有该合资公司50%的股权。
二、中国钢铁企业趋于联合的因素
1.目前的中国钢铁企业分散状况对钢企和中国国家利益均极为不利。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远不压国际矿业的集中度,产量前10位的钢厂市场占有率不到40%,且在谈判冲一直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谈判优势不明显,合力相对较弱。而国际三大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比不断提高,控制了全球70%VX上的铁矿石贸易市场份额。中国若要提高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必须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钢铁产业政策,加大钢铁企业的重组力度。使国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通过提高对中国钢铁产能的掌控力,运用各种策略在谈判中形成合力,力争做到一个声音,提高谈判中的话语权。
2.规模经济的需要。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较小,世界上最大的钢企年产已超过一亿吨,而我国尚未出现年产超过3千万吨的钢铁企业,因此我国钢企的平均规模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对钢铁企业而言,规模经济十分明显。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钢企的最优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一种检验行业最优规模的方法是斯蒂格勒提出的生存检验法。即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统计不同行业中各个企业的产量分布;在某个产量区间企业数量增加,则说明该产量更有竞争优势。从长期看。500万吨以下的钢企是规模不经济的。但我国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铜企产量占全国不到50%。因此,我国应该加快钢企的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省成本。
3.中国钢铁企业的国有性质。在我国钢铁企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必然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利润在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再分配,也意味着财富在国家之间的再分配。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对中国而言,正意味着国民财富向国外进行再分配,有损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卖方非常集中,而买方分散的现实局面,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矛盾问题。当市场局限于国内,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以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效率最大化;可当市场超越国界,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本国贸易利得和利失来思考。通过提高我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来提高我国钢企在铁矿石进口谈判中的可置信度和议价能力,迫使卖方寡头尊重中国钢企的利益。从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
三、供给寡头和需求寡头的博弈均衡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三大供给寡头与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博弃局面,正如博弈论大师塔克定义的“囚徒困境”,其支付矩阵为:
在这个博弈中,(合作,合作)这组策略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优超策略均衡。对供给寡头而言,不论中国钢企的选择如何,供给寡头都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合作,这种战略层面的合作所掘取的垄断利润远高于竞争利润;同样,对中国钢企而言,合作是必然选项。是为降低铜企成本,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断言,在未来的20年内,供给市场的整合和需求市场的整合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铁矿石市场竞争机制将极大弱化,而供需谈判决定价格将进一步强化;另外,作为需求寡头,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将得以彰显。
四、国际铁矿石市场博弈过程中中国所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同样,伴随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是不可逆转的。但是馅饼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话语权的争取需要我们去积极争取。在实现话语权的过程中。我们能采取的措施还很多,有些甚至很急迫。
1.增加铁矿石储备,使得博弈过程中拥有更失的策略空间。中国钢企进口的铁矿石超过了国内铁矿石需求量的50%,占据国际铁矿贸易份额的50%左右,中国铁矿地质品位平均为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低品位的铁矿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全国应进行一次铁矿石勘探普查工作,尤其是对中国西部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的地区,要找出潜藏在各地的太型矿山,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提高自有铁矿石的供应量。同时,中国的优势钢铁企业必须通过资本远作加强自身对国外铁矿石资源的控制权,绕开巴西、澳大利亚矿商到世界其他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开采矿石,选择其中政局稳定、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进行长期合作。这样拓宽铁矿石的进口渠道。有利于降低中国对国际三大矿石巨头的依赖程度。通过利用国内外铁矿石资源,国内优势钢铁企业打遣全球原料供应链,有利于提高中国钢铁I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增强铁矿石资源的掌控力。
2.通过与外商合作开矿等方式,打破垄断,保障稳定的铁矿石资源供给,是应对涨价、提高话语权的必要措施。根据国际金属和矿产工业的权威机构AME提供的资料,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公司直接参股的有8个。在巴西、加拿大、智利、甚至印度的铁矿业中,日本公司也同样有参股。相比之下,中国钢铁业大举投资海外资源的案例屈指可数,这样的差距导致铁矿石价格上的明显差异。对于铁矿石资源紧张的中国钢铁业来说,进军海外可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并得到长期稳定且价格合理的铁矿资源。政府部门应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到海外与外商合作开矿。
3.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铁矿石资源长远供给战略。构建国际采购联合体,是应对涨价,提高话语权的重要措施。根据产业政策,从经济合理、长期稳定的角度。确定利用进口铁矿石资源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适度比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铁矿石资源的长远供给战略。采用政府出面,商会协调,自愿参加,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铁矿石联合谈判机制与铁矿石出口国进行独立的谈判,以整体的力量加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谈判砝码。同时提高采购的透明度。以利于保持供求匹配,这样有利于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形成最大的获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