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研究
2010-12-31石飞庄海燕
经济师 2010年11期
摘要: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形成了不少理论模式。国外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模式主要有:网络结构论、嵌入性理论、社会资源论等:国内也有边燕杰的强关系力量论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文章就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作一小结性的归纳。
关键词:社会网络网络分析理论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比如:(1)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着社会网络研究的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使社会学对于社会结构的研究面目一新。网络分析者在社会关系的层次上将微观社会网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连结起来。(2)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创造一系列更好地理解结构和关系的测量手段、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技术,摆脱了属性分析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循环论证的因境。(3)网络分析涵盖甚至超出了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从初期的小群体研究扩展到社区、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分化、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工作、科学社会学、人类生态学以及一些边缘性学科如精神健康学等领域,甚至一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自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有关概念和方法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影响日渐深远。
二、社会网络概念的界定及其主要观点
“社会网络分析”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外从30年代末出现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但是,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焦点在于文化是如何规定了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概念。从30年代到60年代。在心理学(主要是移居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如K勒温时群体结构的研究、1.莫雷诺开创的社会计量学研究以及F海德对社会态度、社会均衡的研究等)、社会学(莫雷诺等)、人类学(布朗、纳德尔等时社会结构的研究、梅奥等人对霍桑工厂的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巴恩斯、米切尔等人的研究)以及数学(特别是欧拉开创的图论、代数模型研究)、统计学、概率论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构建“社会结构”概念,认真思考社会生活的“网络结构”,各种网络概念(如中心性、密度、结构平衡性、结构均衡性、区块等)纷互沓来,“社会网络”一词渐渐步入学术殿堂。随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益深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在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上,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给予了不同的界定。这里列举两个得到较广泛认同的定义。米切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网是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1969),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在固定的群体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可替代的相互关系形式:韦尔曼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网界定为:“将社会成员连结在一起的关系模式”,它强调的是社会成员问既定的社会结构一种从关系网络产生而非由先赋地位产生的新的结构观。以上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各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为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是,如果仅从个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出发界定社会网的概念,在夸天看来,已有明显的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交往范围的日趋扩大,社会网络在今天已远远超越了个人之间的关系范畴。综合前面两者的基本意叉和指向。可以把社会网络界定为“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这里,个体可以是个人、组织,也可以是国家;个体问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也可以是交流渠道、商业交换或贸易往来。
社会网络分析基本上坚持如下重要观,最:(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2)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社会结构决定:元关系的运作:(3)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4)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f5)用网络模型把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结构进行操作化,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6)规范产生于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各个位置;(7)从社会关系角度入手进行的社会学解释要比单纯从主体(或者群体)属性角度给出的解释更有说服力;(8)结构方法将补充并超越主体主义方法:(9)社会网络分析最终将超越传统社会学中的:元对立。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按照这种观点琊些强关系的、密集的且相对孤立的社会网络可以促进集体认同和亚文化的形成。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来理解人类行为。
三、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理论
1.网络结构观。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里森·怀特和马克·格拉诺维特。网络结构观就是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人或组织的影响。网络结构观认为。任何主体(人或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时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同地位结构观相比-网络结构观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1)网络结构观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诸如亲属、朋友或熟人等)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2)网络结构观将个体按其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网络,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3)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而地位结构观注重的是人们的身体和归属感;(4)网络结构观关心人们时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而地位结构观强调人们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某种社会资源:(5)网络结构观指出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其网络资源多寡、优劣的重要意史,而地位结构观则将一切都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如阶级阶层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等。
2.弱关系和“嵌入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雏特在研究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他据此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
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回应了经济社会学家波拉尼提出的“嵌入性”观念。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对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结构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采源于社会网络,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
3.结构洞理论。结构洞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伯特在格兰诺维特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什么是结构洞?“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例如,对于三个行动者A、B、C来说,如果A和B有联系,A与c有联系,但是B和c之间不存在联系的话,那么B和C之间就相当于存在一个洞。A、B、C之间关系的这种结构就是一个结构嗣。A是结构洞的中闻人。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4.社会资源理论。很多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也可以归于社会网络理论。例如,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强度假设”进行了推广,进而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他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采获取的:当行动者采取工具性行动时。如果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住,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并进行了检验:(1)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2)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挂越高。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3)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5.强关系力量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边燕杰。该理论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在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但没有关系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情关系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双方必须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弱,中间人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他的主要贡献是分析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制度,区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
6.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子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厦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差序格局”模式。
总而言之,社会网络理论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教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对它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参与。它不仅为理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网状结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测量工具,而且可能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新的方法论和有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