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学思考
2010-12-31赵广才李天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0年11期
教师管理历来是学校管理关注的重点。要管理好教师,学校管理者就要知心、用心,从人出发,研究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重视心理健康、心理需求、心理和谐、心理疏导等问题。只有当管理者去积极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研究人的心理需求,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对人进行心理疏导,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能。
“治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用心。”那么如何来知心、用心呢?这就得向心理学来索要答案了。学校管理者就要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研究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研究人的心理所折射出的主观意愿、内部需求、外在行为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讲,在对教师管理时应当重视四个心理命题:即心理健康、心理需求、心理和谐、心理疏导。也只有当管理者去积极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研究人的心理需求,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对人进行心理疏导,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能。维护心理健康:搞好管理的前提基础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金面发展,确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能美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生命质量,使人事业有成,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只有当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情是愉悦的,心智是健全的,人才能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接受他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也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情达理”。事实上,要“理达”,先要“情通”。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偏执、孤傲、倔强、钻牛角尖,人际关系紧张。“情难通”了“理就弗达”——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人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对人的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在教师层面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教师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前提,是促进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管理者就要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教师拥有健康心理。如何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勿用赘述,关键重在抓落实,抓经常,抓反复,反复抓,切忌“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干脆不要”而流于形式。
关照心理需求:研究管理的关键所在
搞管理必须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架构在精神层面的心理需要。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因此,要让对方“团团转”、跟你走,就要从关照对方的心理需求做起!
为此,学校管理者一要高度重视教师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应充分关注每一个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个性、才智和潜能得以充分实现。亦即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我。二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感。三要引导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学校、学生和事业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四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贴身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尤其要做好评优树模、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绩效工资、福利分配等备受教师关注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教师心理失衡的外部因素,让教师合理正当的需要在满足过程中不断产生珍爱自我、热爱生活、心爱工作的积极情感,促进教师的心理成长。
促进心理和谐:服务管理的有力保障
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心理压力、心理冲突,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家庭、邻里、单位与社会和谐。因此,保持心理和谐对于人与他人、人与客观事物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和谐其实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则能推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管理要和谐,人的内心首先必须和谐。管理上的和谐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亲和力;不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离心力、破坏力。由是观之,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亦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的人越多,社会的和谐程度就越高。只有当教师的心理是和谐的,心绪是安稳的,心境是明净的,我们的管理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进行心理疏导:优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惑。教师职业问题与人生困惑的产生从宏观上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二是人际。工作上有质量高低、考评考核、学生管理、安全值班等压力。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无形的大手”亦制约甚至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以至于影响着人的心情明媚程度、心境愉悦程度、心理和谐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教师的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还有,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价值观嬗变导致信仰危机,社会分工、职业差距所引起的竞争导致的心理压力等。这些无疑大大增加了我们对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如果仍沿用老一套简单粗暴的批评、说教办法,不仅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而且很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形成对立情绪。这就要运用心理疏导来帮助教师走出心理误区和心理沼泽地。
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淤积,引导人们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打理生活。心理疏导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疏导情绪,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心理平衡,帮助人们形成和谐心理,从而促进单位内部及社会的和谐。对教师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是优化管理工作,实现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工作者在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时,如果能很好地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注重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则能团结教师,教育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同时,也能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成就事业。对人进行心理疏导,实际上是提供一种温情关怀,注重的是心理辅导和训练,它的介入,可以为教师提供恰当的心理关怀、人文关怀和给予心理支持。而情绪宣泄是教师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消极情绪,有利于教师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常言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要在管理中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分析教师的思想变化规律,掌握教师的心理面、心理流,注重心理疏导,就会达到心平气顺的良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