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构建

2010-12-31李秀琼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0年11期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却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农村中学,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家庭环境不和谐、社会环境不和谐已经严重阻碍了德育的发展。农村素质教育呼唤和谐德育。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该如何构建和谐德育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我们有多少校长在理论上都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都把办学理念写得漂漂亮亮,办学口号叫得响响亮亮,实际工作中德育却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尤其在农村中学,出现了“德育绕着智育这个中心转、德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学校是学生德育的独木桥”等诸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发展。扫除农村中学德育发展障碍的主抓手在校长,校长对德育重不重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德育工作重不重视;校长抓德育力度大不大,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大不大;校长对德育研究深不深,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深不深。只有校长用心构建和谐德育,德育才能和谐、有效,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什么是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不和谐现象
  
  1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1)德育、智育的关系不和谐。在应试教育下,德育的位置没有摆正,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德育丧失了核心地位。校长牢牢抓住“升学率”这根生命线,功利性办学,“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2)德育工作不和谐。德育工作不能有序和谐地开展,德育工作者如同消防队员,仅仅停留在解决事务性的工作,活动开展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传统活动也只单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德育形同虚设,走过场,没有内涵,没有外延。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德育的效率低下。德育的方法普遍传统、简单、粗暴,注重灌输式的说教。(3)师生关系不和谐。对外来学生不能平等对待,对后进生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挖苦讽刺、谩骂、侮辱人格,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师生关系僵化,甚至互为对立。部分农村教师素质较低下,忽视了自己“榜样育人”的职责,在校园里抽烟、讲粗话、乱吐痰,在办公室上网聊QQ、玩游戏、买股票。(4)校园文化氛围不和谐。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自制力差,早恋、网瘾、机瘾(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成瘾)已成为农村中学德育的“三大流行病”。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已使德育无法发挥灵魂的统帅作用。
  2家庭环境不和谐。(1)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私、缺乏责任感、自主能力差。(2)留守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约束力。(3)单亲子女由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完整的爱,冷漠、偏激、孤僻,心理问题较为普遍。(4)外来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不好。(5)农村家长素质较低,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道德,如赌博、打牌、玩麻将、买六合彩、出口成脏、不守信用等行为,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
  3社会环境不和谐。(1)不良的文化环境,如影视文化中色情、暴力、赌博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直接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极富有好奇心的学生。(2)校外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营业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导致学生不上学、不爱学,为学生偷、赌等不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3)社会上吃喝玩乐、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学生上进心不强、劳动观念淡薄、腐败作风等不良品性的滋长。社会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生品德败坏的滋生土壤。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1树立和谐德育观。校长的德育观是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基础,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校长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素质教育办得好不好核心在德育,德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校长自身要树立和谐的德育观,建立和谐的德育目标,让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
  2构建和谐德育关系。和谐德育关系包括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队伍。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德育的重要内容。(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校长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氛围,倡导以爱育爱,倡导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论”。让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则蕴含于其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自我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打造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教师队伍4e0e37b7725a2005813b1a17daaa09e8要求有高尚的师德和够硬的专业素养。农村中学的教师一部分本身接受的也是农村教育,或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思想封闭、理念陈旧、专业素质差。面对这样的特殊队伍,校长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不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不断“自我超越”;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更新理念。打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具有创造性的德育队伍。
  3构建和谐德育体系。(1)以社团为单位,构建和谐德育机构。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成长;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给学生足够的成长自由空间,变他律为自律,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超越,最终实现自我发展。(2)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德育课程。将主题教育、重大社会实践、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夏令营、志愿者服务、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校本节日仪式(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常规教育活动、校班会等各项德育系列活动,与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相结合,使之上升为适合本校又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3)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构建多元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是多元的个体,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德育标签,因此德育的评价就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建议以《厦门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基础,将《标准》细化到学生平时的德育管理过程中,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个体差异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网。(1)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村家长的培训,提高家庭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交流家教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家长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同时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2)呼吁社会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育人。如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的思想道德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各类网站等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使之合而不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趋同,德育理念融通,德育过程协调,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德育评价一致。
  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构建能有效地调节农村教育中不和谐因素,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使农村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总之,探索并构建农村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农村中学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素质教育呼唤和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