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验:总结与实践同等重要
2010-12-31刘玉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0年11期
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揭示,世界各国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普遍定位在: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未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自2001年起,在全国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至今已在高中段开始实验。
这一场由政府参与并领导的课改实验,承担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蓄国家未来竞争实力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一句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乎民族复兴与国力强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如何才能确保课改实验能够真正沿着先立后破、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工作思路顺利运行、健康发展,需重视的方面固然很多,但是,对实验区课改工作的及时、科学、有效的总结,必定是诸多重要工作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强调的环节之一。
根据国务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要求,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有六项,即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形成教材编写、审定、选用的有效机制;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而这六项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各课改实验区的全体同志,特别是基层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的课改实践的不断积累与总结。
课改实践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充满未知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随着课改矛盾的不断凸现,实践者的热情随时都会被消磨减弱。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教师们自我新旧意识交锋、新旧理念斗争,改造自我、超越自我、涅槃新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搏斗、有创造、有阵痛。痛定思痛,定会茅塞顿开,获得感悟,这种感悟有时会让我们对于得与失一目了然,会让我们更加充满自信,奋然前行。这种感悟就是经验,就是教训,就是理性的思考。而这种理性的思考,必须靠总结才能获得。
作为课改实验区,从课改实验启动前的准备、岗前培训到课改实验过程中的跟踪指导、课改立标、示范研讨再到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的革新、模式的探索,评价体系的革新、课改实验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等,这一切的工作实践,课改实验区的不同层面的操作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均应及时予以总结。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总结,绝非不加综合与分析的简单叠加,而必须是以课改新理念的目光细致审视的总结。只有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时效性强的总结,才能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具理性化、更具理论化、更具借鉴与指导的实效性。否则,名为课改“实验区”,其实却无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不能为课改实验的“后来者”指明课改的方向和课改的误区,那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必须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们的高度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作为课改实验区的领导与教师,只重实践,不想反思与总结的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课改实验不应该是大雪前的逃生;课改实验走过的路子必须有清晰的脚印和明确的路标。
课改实验,总结与实践真的同等重